唯一心得,就是要做時間的盟友。
這個世界有兩種事情,一種事情是你能成為時間的盟友,你所做的事情或者你的個人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值。還有一種事情可能是時間的敵人,非常刺激,非常來勁,但是價值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折損。
這兩種生意其實在市場上都存在,沒有好壞之分。今天跟大家分享這個話題,并不是因為羅輯思維在這個方面做得特別好,只是因為我們走過了足夠的坑,回頭來看,發現所有做對的事情都跟這個原則有關,就是做時間的盟友。
在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把那些存量甩掉,你才能持續地往前奔跑
所有的內容公司都是時間公司
忽略對手,內容創業只用關注用戶
存量是最大的敵人
為什么消費升級開始,內容變得如此重要,內容創業如此火爆?非常簡單,就是中國這樣一個制造和市場大國,空間資源已經被開發得差不多了,而另一個非常大的資源池是時間資源,它可以被對價、支付、分發,所以就產生了一個新行業。
所有的內容公司,本質上都是一個時間公司,它通過生產各種各樣的內容,其實是來提供不同的時間解決方案。
以羅輯思維為例,我們跟大家講一講做內容創業的時候我們怎么走過來的。也許你會發現,很多外面媒體還在報道的羅輯思維的經驗,其實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教訓。
前兩天我問羅胖,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手藝是什么?羅胖翻白眼,后來我說,歸根究底,中國十幾億人,60秒鐘說一件事,你一定是說得最好的,你能在單位時間說最多的信息,還包含三個以上的邏輯層次。
我們做的所有產品,都只圍繞著這一個小小的手藝生發。
魅力人格體時期
羅輯思維的發展,我個人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魅力人格體時期。2012年12月21號,羅輯思維上線,為什么一開始就60秒了呢,羅胖說是因為他一開始發的時候,就覺得,我好不容易讓用戶打開了,能多出一句就讓用戶省點時間,所以就拼命地說,說了60秒。
過了很多天,他碰到馬化騰,馬化騰說你挺厲害的,每天60秒整整齊齊的。這時候羅胖意識到整整齊齊可能對用戶是有價值的,于是固定下來。怎么能做到60秒?很簡單,一遍遍說,總有一遍能說到60秒。
羅輯思維上線的時候,我覺得兩個紅利,第一個是微信紅利,第二個是我們內容生產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樣一種內容介質,可以讓內容生產者把你的人格完整的呈現在用戶面前,過去看演員、主持人等等,都是表演人格。
只有羅胖抓住了這個介質,變成每天伴隨著你起床的人格。所以那個時候羅輯思維提出一個概念,叫魅力人格體,認為所有的內容領域,甚至不限于內容領域,價值會向人身上轉移。
過去的人格不在人身上,在平臺上面,再往后你會發現,有一些人無論他去哪兒,個人的價值沒有減損,甚至用戶會跟著他走。2012年到2014年的上半年,羅輯思維做的就是這件事情,魅力人格體。
** 內容電商時期**
但是后來我們逐漸認識到,我們做的已經不是一個魅力人格體,羅胖出現在公眾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2014年7月18號開始,我們干了一件事,賣了四萬盒月餅,為什么選擇去賣月餅?因為羅輯思維第一次賣的是書,我們做了一次閃購,八千套的書,一個半小時就賣完了。
當時我們盲目樂觀,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妄念:通過內容做大型電商公司,但是大量用戶在潛意識里面瞧不起這件事情,偷書不算偷,賣書也不算賣,如果你要敢賣點別的,很多人會非常鄙視,覺得你是奸商。
可是合法經營、勞動致富,怎么成了臭奸商了呢?我們知道,如果不打破用戶的認知障礙,就沒有辦法繼續往前發展。
所以7月18號,羅輯思維歷史上第一次主動做用戶調整,就是賣月餅,我們當時就默認,所有認為賣東西就是臭奸商的用戶,你跟我的價值觀是不一致的,這些用戶我服務不了,不如好和好散。
做內容的人確實要有意識調整你用戶的結構,不然很容易被用戶綁架。賣了這次月餅之后,很多人說羅輯思維節操盡碎,但是我們開始籌備專業的電商團隊,一步步往前走。
所以從2014年的7月到2015年年底,羅輯思維是一個以電商為主要驅動力的公司,是一個圈層性的,垂直、社群類的電商。
** 付費內容聚合**
做電商的時候,有一天我問羅胖:我們是不是犯了個傻,這么辛苦地生產內容,用內容創造流量,有流量之后賣東西。雖然是內容公司,但是收入模型是純電商的。
如果這樣的話,流量是可以買的,我們為什么要把老板逼死做內容來引流呢?
這個問題在我們腦子里晃了很長時間,到底是只有做內容才能獲取這樣的優質流量,還是你笨不知道買流量?
所以2015年12月,我們悄悄上線了一款APP產品,叫做“得到”,提供比60秒更豐富的內容,得到上線之后,尤其最近一段時間,收入很不錯。
有人說得到是復制羅胖了,我說不是,我們只是掌握了一門手藝,叫單位時間提供最豐富的內容,然后把這門手藝放大了,幫助用戶更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
2014年之后,羅輯思維進入公司化階段,一個自己能有收入的公司,心理感受和自己沒有收入或者完全依靠廣告收入的公司是不一樣的。
因為如果你沒有從用戶端來的收入,你會去盯你的競爭對手。如果要從廣告那兒賺錢,你當然得是同品類產品里最好的,所以你就不自覺會被競爭對手牽著鼻子走。
但是,我們在競爭過程當中根本不去想對手,用戶的時間根本沒有被填滿,你看著對手干嗎?對于賣車的人來說該多考慮對手,但是對于內容創業來說不需要假想敵,只需要關注用戶。
到今天,我覺得羅輯思維真正進入了一個成長期,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反思。因為羅輯思維自己一直在賺錢,同時又融了資,這些錢我們就用來投了一些內容創業的公司。
后來我跟羅胖商量,投資這件事兒要畫句號了,再也不能做了。不是我們投得不好,我們投的都是很好的公司,但就是因為他們太好,投資上我們可能要賺很多錢,我們就容易受到誘惑。
所以,這是我們的恥辱,為什么?說明你沒有把精力放在你最該干的事情上。用戶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的時間也是有限的。
羅胖說了一句特別好的金句:“咱們摸著王牌了,就別在旁邊再拉老虎機了。”我覺得這是所有的內容創業者一定要提醒自己的事情,這是我們的血淚教訓。
之所以你能把這個公司做得還不錯,不是因為你做啥事兒都行,而是因為你只能做這件事。
所以今天進入到成長期之后,我可以告訴大家大概不超過三個月,你會看到羅輯思維整個公司的組織形態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我們自己要親手拆掉過去三年的時間已經累計下來的基礎。因為我們終于摸到一個公司可以持續成長,持續積累的那個時間的盟友的門。
存量是最大的敵人,只有增量才重要。只有在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把那些存量甩掉,你才能持續地往前奔跑,讓內容本身就是貨,這是時代給我們的機會。
內容流量的高發期,一定是電商銷售的低谷,這是羅輯思維的血淚教訓
內容創業不是內容創作
不要死在供應鏈上
想好怎么拆伙,再開始創業
《李翔商業內參》、《雪楓音樂會》、《槽邊往事》這些產品的探索,都是羅輯思維在內容創業上走過的幾條路。(探索心得請戳此前演講《脫不花:如何愉快地殺死網紅》)
對于內容生產來說,特別是知識型內容生產,我覺得最重要的三個大坑請大家注意的:
第一個大坑是:內容創業不是內容創作。
內容創作基本上是忽略用戶端的,因為一個偉大的創作者,都是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表達這個世界的,用戶因為喜歡你,會追隨你,以及進入到你的世界。
這就是為什么小說要寫那么長,電影要拍那么長,因為你要帶著你的用戶進入到你的情境和視角里面去。
但是今天在互聯網上做內容創業,你必須極大尊重你的用戶,他們注意力就是不集中的,他只有很短的停留時間,這種情況,你怎么為他提供內容?我給大家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標準:
1.比如羅輯思維的微信公眾號文章里,硬標準叫“絕對不準出現感嘆號”,因為感嘆號是個人情緒,但公眾號里不可能有人跟著你的情緒走。
2.第二就是最大可能不使用形容詞,使用形容詞是你在邀請用戶進入你的心理感受,但是用戶進不去。
3.此外,以微信公眾號為標志,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屏閱讀”,過去我們是一個字一個字念的,微博時是一行一行看的,現在掃一眼過去看的是一屏,所以你的所有節奏,都要適應這一屏的感覺。
如果你創業,希望獲得的是用戶而不是粉絲的話,你不得不去尊重用戶的狀態和場景。用戶在晃來晃去的地鐵上打開微信看你一眼已經不錯了,你要保證每一屏里面有金句、有數據、有關鍵信息。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經常看到很多人寫的軟文美輪美奐,到最后來一個驚天逆轉,你記得住賣什么東西嗎?不記得。因為注意力已經被消耗掉了。
羅輯思維歷史上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篇文章在全國的傳播都是過億次的。我們預料到它會火起來,非常興奮,所有商品提前重新調整,所有最好賣的東西全部調到首頁上來,準備第二天做個大生意,結果第二天早高峰已經過去了,什么都沒有發生。
為什么?后來我得出一個結論,內容流量的高發期,一定是電商銷售的低谷,這是羅輯思維血淚教訓,為什么呢?非常簡單,因為用戶買東西和用戶看東西,消耗的是同一種荷爾蒙。
當一個非常刺激的內容已經把他當天的荷爾蒙全部消耗完了之后,他們不需要用買東西再來刺激一次了,所以看完就走了。
只有那些從來不賣東西的公號才會去追求什么十萬+百萬+,真的想做生意的,一定需要一個穩定的持續的小步快跑式的流量,這種流量是一個變現的優質流量,這都是內容創造和內容創業的差異。
第二個,現在很多人還是想去做內容電商,非常好,羅輯思維也是靠這個完成了公司的原始積累。它能馴化和改變這個公司的基因,你寫每一個字的時候,都知道用戶在對面看著你,電商是變現非常好的一條路。
但是你要懷著敬畏之心,因為我經常去看做內容的電商,最后不是死在內容,而是死在供應鏈上。
因為內容生產者已經被互聯網馴化得非常好了,而供應鏈是一個非常沉重的系統。當你不能建立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系統的時候,內容變現就當一個興趣愛好去做好了。
這也是為什么我特別建議,如果團隊比較小不要做實物電商,因為供應鏈會嚴重拖累你。創業一旦落實到產品上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之所以有那么“好”的創意,是因為你不懂供應鏈,不懂工廠是怎么把這個產品生產出來的。
第三個坑就是,從一個人到公司化、團隊化,“一個人要活成一個隊伍,一個隊伍要活成一個人。”
如果完不成第一步,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內容創業者。但是一旦做到第一點就會發現,你的挑戰是后面那句話,很多的內容創業者往往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團隊領導者。
我強烈建議大家創業之前一定要找好你的合伙人,找好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分股權嗎?分工嗎?都不是,是談好怎么拆伙。
創業公司都面臨這個問題,就是創始人之間的價值是在不斷動態調整的,創始之初最重要的那個人,幾年發展之后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內容創業尤其如此。
比如我在羅輯思維創立之初可能挺重要的,但是慢慢羅輯思維不賣東西了,我就不應該再做CEO,必須把權益放出來,讓新的人能夠進來。
這套調整機制不是說情感上能不能接受,而是必須要白紙黑字來保證用最低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來完成。一旦發生這種事情,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準備好拆伙方案是團隊可以往前走的前提。
誰能把用戶是皇上的姿態找對,誰就能分享這批知識創業的紅利
樹立用戶為君王的姿態
做高頻、持續、小額、碎片的內容產品
知識服務是巨大的機會
最后說一下三條路,現在不斷出現新的介質,但是這些介質都還沒有封王,沒有加冕,比如說誰是中國直播之王?還沒有標準,比如在純音頻領域還沒有加冕,誰能夠干這個事情?機會非常多。
具體的方法上,我有三個方法論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 第一,從價值觀層面,樹立以用戶為君王的服務姿態。這不是句空話。
現在我們所找到的這個場景,就是把每一位用戶都視為是皇上,我最多算是個侍讀學士,皇上的時間重要不重要?皇上的興趣重要不重要?皇上的感受重要不重要?
所以我們經常講這句話,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把每一個用戶變成君王,你打開手機會發現同時周邊有幾千輛車伺候你,打開餓了么有上千個廚子等著給你做飯。用戶在實體和空間消費領域,已經被伺候得像個皇上了。
這種狀況在知識行業會不會再次發生?我的答案是會,因為當用戶變成皇上的時候,不可能回到教育知識領域就變成孫子了,所以誰能把用戶是皇上的姿態找對,誰就能分享這批知識創業的紅利。
- 第二,如果你要生產知識類的內容,這四點非常重要,高頻,日更,小額,碎片。
一個知識生產者應該接受這一點:我們當然知道讀經典讀大部頭很重要,就是讀不了怎么辦?我給你一個過渡性的解決方案。
在知識領域,其實出現了一次特別大的機會,過去在知識生產當中主要是這三個行業在提供內容:出版、教育、傳媒。
今天我們之所以在內容創業上有很多的糾結,是因為今天的內容創業者通常是具有傳媒屬性的人,而傳媒多數都是免費模式。但我們忽略了出版和教育一直都是付費的。
所以如果我們去看一個大的版圖,你會知道知識創業一定要向出版和教育行業學習,怎么生產讓用戶付費的內容,良性循環和發展。
但是這三個行業不約而同地受到大的沖擊,為什么?我個人認為是姿態問題,他們過去都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姿態。
如果有人把這個情況率先逆轉下來,不用仰視,平視行不行?我可不可以不再要求我的用戶既得給我付錢,還得是我的粉絲,還得表達對我的崇拜?我們就是一個內容的消費交易,買完了你走了,我接著生產更好的內容。
如果有能人調整好這個姿態,我相信會出現一個巨大的機會,一個超級跨界融合的姿態,叫做知識服務。它身上有傳媒屬性,因為是碎片化的;有出版屬性,因為它生產而且分發內容;同時還有教育的屬性,因為提供陌生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