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微信朋友圈一個朋友發的一篇文章《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是王小波的一篇文章,見解獨特,思想深刻,以前專門買過他的《沉默的大多數》,在里面看過這篇文章。不過那天在手機上看這篇文章時卻花了不到兩分鐘,看了一下開頭就直接往下拉結束閱讀了。想想也是,現在是信息時代了,哪有大把的時間用來閱讀思考了,往往我們在手機上看文章時就是一拉而過,點擊收藏,實在是缺少了思考內化的過程。于是我就給朋友文章下留言不如紙質書來的深刻,起碼看紙質書會有那種書籍的思考和厚重感。這也是我想寫下這個系列文章的原因之一,希望在手機上能夠以大家切身相關的東西來促使思考,多停留些時間在閱讀和思考內化上面。
廢話不多言,經濟學是一門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學問,即使不是從事經濟相關的工作,去了解經濟學也是對我們大有裨益。首先說說經濟學的起源。
“經濟”這個詞是一個舶來品,本是古希臘人的一個發明,后來日本翻譯這個詞的英文economy時用了兩個漢字“經濟”,當時的國人學習明治維新后的日本,遂將這個詞拿來用。在中國古代,經和濟是分開來用的,經世濟民就是指“治理世界,普度眾生”,與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有著天壤之別。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學產生于1776年英國人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亞當·斯密被稱為經濟學界的牛頓,足可見他在經濟學界的地位。
再來說說經濟學的作用。人總是對現實生活的現狀不滿意,對自己沒有的東西總是充滿向往之情,這叫做欲望,欲望就是人們心中有想要的東西。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欲望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生理上的需求。即要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需求,我們要穿衣御寒,吃飯充饑,如果這些最底層的需求滿足不了,我們更本無法生存下去。如果這些需求滿足不了,就會犯罪,瘋狂。當不愁吃喝了,我們就在乎安全了,這是第二層的欲望。希望自己和親人朋友身體健康,沒有疾病。第三層次是感情上的需要,人是感情動物,我們渴望得到友愛和歸屬。所以會參加各種團體活動,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第四層次是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有穩定的社會地位,渴望獲得別人和社會的承認。希望別人不要冒犯自己。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時人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有人一直提倡宣揚“無欲則剛’,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即使表面上的“無欲”,也必定是用更大的欲望代替了較小的欲望。比如理想,保全性命等可以讓人堅決抵制金錢,美女的誘惑。所謂無欲只不過是用一種欲望代替了另一種欲望而已。而只要有欲望,就會有痛苦,就會有煩惱,那我們拿什么來滿足欲望,擺脫痛苦和煩惱呢。在經濟學領域里有一個專門的詞"資源"。我們不討論那些無窮無盡的資源,比如說是陽光空氣水,這是相對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討論的是那些稀缺性的資源,土地,勞動力,資本等這些“經濟資源”。而這些資源是有限的,不足以滿足所有的欲望。該怎么辦?無非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減少欲望,壓抑欲望。沒有了欲望,就沒有了痛苦。比如宗教中的某些教義。信奉宗教的人比常人的抑制能力要強,他們能夠壓抑自己的某些欲望。但這是有悖人性的,雖然有些效用。中世界的歐洲,宗教重新統治,疾病流行,文明停頓,歷史沒有一絲的進步。自從文藝復興之后,近代科學隨之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國家開始萌芽生長。從那時候起,人類解決欲望和痛苦的方法,不在是壓抑人的欲望,而是大力發展生產,提供更多滿足欲望的手段。經濟學正是為此而來:如何利用稀缺性的資源,滿足人類的欲望。
經濟學具體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資源是有限,不能什么都生產,只能選擇其中一種,這是經濟學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第二是如何生產,生產的手段有很多種,比如組裝手機電腦,既可以采取人工來組裝,也可以采用機器來。選擇怎樣的方式劃算是需要考慮思量的。第三,為誰生產,產品只有到了消費者的手里,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這三者結合起來看,就是“資源配置”。總結起來,經濟學的目的就是滿足人的欲望,使人快樂。
一個不會經濟學的程序猿不是好的心理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