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來是早上去聽一上午的講座。準備好了出門之后,自己開始懷疑要不要去。因為這次開講的人名氣并不大,可能沒有什么人去聽,加上去的時候下著暴雨,走在半路時,這種不想去的念頭愈發的強烈。但是最后自己還是去了,因為實在是不想呆在家里,說不定可以在雨中偶遇白娘子呢。其實之前自己就有查過開講人的信息,這次開講的至少我認為是一個實力派。雖然名氣不及其領域內的大牛,但是通過對其在網上發表的文章和微博的查閱,三觀與人品與我都相近,而且講授的肉容還是自己感興趣的,所以決定還是去了。
之后一路上,我也在思考自己之前為何會有想去卻又退卻的念頭。自己一開始想去是因為自己覺得可以在這次講座中學習到干貨,后來退卻,是因為預計沒有什么人去。首先這個預感就是不確定的,事后也證明自己的預感是錯的,去的人還不少,講座的質量也比較高。一件事情如果我認為是對的,那么再多人反對我都會去做,但是如何知道這件事情是對的呢,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有多少人認可,好比剛剛的好評一樣,一個講座的好評就是很多人去聽。因為沒有什么人去而自己也不想去,是因為自己將去的人多少作為這次講座是否有價值、自己去的對不對的評價標準,如果是在網上購物,那么這還有一定道理。但是用在里就不一定對,因為去聽的人都還沒有聽過,無法評價其好壞。頂多以之前聽過的作為參考,畢竟作為獨立事件,前面的講座質量不能決定以后的質量。如果當時仔細思考的話,自己當時猶豫不去的理由其實是有毫無道理的。現在我再想一想,也可能是因為下雨。如果是出太陽的天氣,自己可能不會有這么多的想法。但是下雨就不一樣了,凌亂的發型、模糊的眼鏡、滴水的鞋子,都讓人瀟灑不起來,很容易誘發自己低落的情緒,當然會降低參與的熱情。
不過有點奇怪,自己真的是因為這個原因么,如果是,為何自己腦子里第一時間沒有想到呢?一個人只要是精神正常,那么自己內心活動應當是可以準確感知的,由此產生的情緒也應該是明確感覺到的,一件事情做與不做的原因竟是情緒上的,但是事中竟沒有任何的感知,而是事后回想起來,這是真的有可能的么?
是自己事后在給自己的沒能力正確分析出原因而又不想承認所以用情緒作借口。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特別是在智商上。如果承認自己就是分析不出原因,就是承認自己笨。沒人愿意承認自己智商不如別人,小時候你如果說別人體育不行,或許別人笑笑就沒事了,但是你要說別人智商有問題,別人準跟你急。但是人就是一次又一次得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改進才得以進步的。不愿對面自己的弱點,這是人的天性,而學習就是反人性的行為,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面對自己的缺點,承認自己的不足,面對別人的批評意見時不斷反思才能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并無視過濾其中對自己的評價部分,以免對自己的情緒產生不必要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