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這是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一句經典臺詞。人和人在一起是緣分,我們誰都不擁有誰。當我們不再追求擁有的時候,我們才能心存感激的告別吧。
別誤會,我可不是要寫情感雞湯。
我們自然不應該追求擁有一個人,我們同樣也不該過分追求擁有一個物。擁有本身就是一種負累,你在行使擁有權的時候,實際上也給自己上了一道枷鎖。
比如你買了一輛車,也許你天天開,也許你一個月也開不了幾次。你要是不開,這輛車也一直會占用一個車位,你還得一樣花錢花時間去維護這輛車,保養這輛車。表面上看去車是你的工具,可換個角度,你卻成了車的奴隸。
再比如你買了一套房,你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可這套房子卻綁定了你,讓你不敢輕易換工作,讓你不敢輕易搬家。你之后所做的幾乎每一個重大決策都開始和這套房子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你以為你擁有了房子,其實是房子擁有了你。
那個叫羅振宇的胖子就常常鼓吹“使用而非擁有”。他賣掉了自己的房子,他賣掉了自己的車。他住租來的房子,他出門全靠叫車。這樣的生活并沒有給他帶來什么不便。相反,由于沒有這些事物的羈絆,生活反而更加優雅了。
使用而非擁有,是更為節約的生活方式。使用而非擁有,是更為自由的生活方式。使用而非擁有,是更為簡單的生活方式。
但我絕不是鼓吹擁有無用論。到底選擇擁有,還是選擇使用,歸根到底,是一個經濟決策。如果購買使用權的成本之和加累次交易成本大于購買所有權的成本加維護的成本,那么我們就應該選擇擁有。然而,我們常常會在這個簡單的權衡中犯錯誤。
有時我們會高估自己的使用頻率,從而選擇擁有。有時我們會低估自己維護的成本,從而選擇擁有。有時,我們只是把自己對擁有的執念化為了一項心理收益,從而選擇擁有。這些因素會干擾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近來“共享經濟”這個概念相當火熱。共享經濟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物品使用權的流轉。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將使用權流轉成本降低,也就是降低了累次交易成本,從而使得在擁有/使用權衡中,我們在使用的一邊加上了更重的砝碼。
對整個社會而言,大量被私人擁有卻閑置的物品的存在,是物資配置低效的表現。為了優化物資配置,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降低使用權流轉成本。這正是Uber和Airbnb所做的事情。
隨著使用權流轉成本的不斷降低,我們對擁有的追求,恐怕是越來越站不住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