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來等著9月30日的《我不是潘金蓮》,結果一桿子推到倆月以后了,本來這個圓的電影就很有噱頭,看預告又看不明白是啥,尋思尋思就把原著找來給看了。篇幅不長,事情也不大,結果到最后越弄越復雜。有些事,會莫名其妙的由小變大;有些事,會意料之外的由大變小。大小之間,游刃有余的人少之又少,當局者迷,旁觀者未必清,也只有站在上帝視角,才能勉強梳理出一二線索。李雪蓮不過就是想要個說法出口氣,她的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法分辨個對錯。至于從法院到省委這一串大大小小的官員,想的無非就是怎么息事寧人,并不真的關心事情的原委,哪怕有一個人肯花些心思在人身上,也不至于坑了自己還讓一件小事持續了二十年。至于秦玉河,小說從頭到尾都沒他多少露臉的機會,可是每一件事都離不開他的身影,當真是為他生為他死為他折騰一輩子,最后他死了,一切也就煙消云散了。
? ? ? ? 看完小說,其實有些亂,想不明白到底誰對誰錯,感覺誰都有理,可又覺得事情本不該這樣。一件小事,如果解決的不盡如人意,往往會變成大事,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的人越多就越復雜,每一個環節上的人解決起來就會越棘手。一旦被事情本身框住,想跳出來就更難了。小說由李雪蓮告狀開始,由秦玉河的死亡結束,一件折騰了二十年的大事就因為一個意外變成了小事,真是不禁有些唏噓,也許這就是命運吧。
? ? ? ? 一邊看一邊就想,如果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沒有勇氣做到李雪蓮那個程度。李雪蓮的后半生就是別人眼中的笑話,但是她自己從來不這么認為,一直為了擺脫這個形象而不懈努力,可最終二十年的努力隨著秦玉河的死化為泡影,有的人解脫了,可李雪蓮卻再也無法實現她的愿望。小說最后并沒寫李雪蓮到底會如何,不過頓悟恰恰就在方寸之間,她既然想開過不告狀,或許也能想開不尋死吧,人還是應該好好活著。
? ? ? ? 放下,難與不難,只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