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木漁石?
《長津湖》是一部能讓你全家(祖孫三代)都能坐在一起看,不尷尬的影片!最近去看還可以打折!
看電影時流了眼淚,畢竟電影時間有限,其中的許多事件、人物都只能看個大概,回家后正好得到里有血戰長津湖的電子書,就把這本書看了兩遍,又流了許多眼淚不是驕情,是真的被戰爭的殘烈震撼了!
無論長津湖之戰是不是拐點,有沒有改變歷史進程,當時的情況明擺著:美軍第10軍在向長津湖地區攻擊前進,意欲攻占朝鮮臨時首都江界,而后向西轉進,包抄西線志愿軍后路;而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緊急入朝與聯合國軍針鋒相對,雙方在冰天雪地的長津湖展開了慘烈悲壯、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會戰的長津湖之戰。
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或者是參與者,在歷史的進程中可能會有無數個假設和如果,但結局只能有一個,而且一旦成為歷史,那就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不管你如何隱瞞、欺騙、掩蓋、涂抹、篡改;不管后人如何評述,歷史終將成為歷史。它可能鮮為人知,甚至不為人知,它只是靜靜地躺在消散殆盡的硝煙下面,就像長津湖夏天的湖水,微波蕩漾著歷史的塵埃;它更像冬天的長津湖水,冰清玉潔,鏡子似的提醒著人們——71年前,這里展開了一場震驚世界的王牌與王牌之間的生死決戰,是交戰雙方永遠無法遺忘的慘烈記憶。
雙方戰將
東線長津湖地區:中國方面,9兵團時任司令員兼政委宋時輪,是黃埔軍校第五期的學生,這個輩分在國軍中排起來也是不低的。后來中共方面的許多名頭很響亮的人物都出自這一期,像許光達、楊至成、趙尚志、張宗遜、陶鑄等等。
宋時輪的副手是兵團副司令陶勇將軍,那也是個呱呱叫的戰將,膽大包天的人物,指揮作戰英勇頑強,身先士卒,所向無敵,曾被譽為“拼命三郎”。
轄第20軍,張翼翔將軍時任該軍軍長兼政治委員。
第26軍,張仁初將軍和李耀文將軍時任該軍軍長和政治委員。
第27軍,彭德清和劉浩天時任該軍軍長和政治委員。
歷經戰火洗禮、作風頑強、敢打能勝、戰功赫赫,這些無疑成為毛澤東看好9兵團并欽點其赴朝作戰的原因。
東線長津湖地區:美國方面,東線總指揮,時任“聯合國軍”遠東司令部參謀長、美第10軍軍長愛德華·阿爾蒙德(Edward Mallory Almond)陸軍少將,當年58歲,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他的火爆脾氣和凌厲眼神,一直讓下級軍官感到畏懼。
轄美陸戰一師,師長奧利弗·史密斯(Oliver Prince Smith)少將。土生土長的德克薩斯人,斯文儒雅,受過高等教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功績卓越。
美步兵第3師師長羅伯特·蘇勒(Robert Suler)陸軍少將。
美步兵第7師師長戴維·巴爾(David Barr)陸軍少將。
韓軍第1軍
韓軍首都師
韓軍第3師
電影中兩個吵架的美軍老頭,就是阿爾蒙德和史密斯,電影中乘直升機的是阿爾蒙德,他責問史密斯推進太慢,并在途中修了機場;
正是史密斯在途中修的機場,為美軍在敗退時運送傷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也正是史密斯的推進速度慢,為第九兵團打垮東線美軍爭取了時間。
雙方部隊裝備
志愿軍第9兵團是44編制,其中20軍50569人,27軍50501人,26軍48894人,全兵團總兵力約15萬人。
平射炮160門。
迫擊炮1321門。
高射機槍3挺。
重機槍580挺。
輕機槍、沖鋒槍、步槍共計47440。
坦克0。
飛機0。
美軍裝備只列出美陸戰1師的:
陸戰1師是以三個陸戰團為骨干,加上若干師直屬部隊組成的戰役集團,具有很強的作戰力量,全師編制人數約2.5萬。
師直屬部隊包括:
第11炮兵團:下轄4個炮兵營(第1、2、3營各裝備18門105毫米榴彈炮,第4營裝備18門155毫米榴彈炮)和1個114毫米多聯裝火箭炮連(該連未參加長津湖之戰)。
第1坦克營:下轄4個坦克連,共約70輛坦克。
第1工兵營
第1海岸營(留在興南港,未參加長津湖之戰)
第1水陸兩棲車運輸營(留在興南港,未參加長津湖之戰)
每個陸戰團下轄3個步兵營、重迫擊炮連(裝備12門107毫米迫擊炮)、反坦克連(12門75毫米無后坐力炮和5輛坦克)。
每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機炮連(也稱為火器連,裝備4門81毫米迫擊炮、4門75毫米無后坐力炮、12挺12.7毫米重機槍)。
每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和1個機炮排(裝備89毫米火箭筒、2門81毫米迫擊炮、6挺12.7毫米重機槍)。
每個步兵排下轄3個步兵班和1個機槍班(裝備89毫米火箭筒、3挺輕機槍和1挺重機槍)。
每個步兵班配備10支M1加蘭德自動步槍和2支BAR勃朗寧自動步槍,班、排長配備M1卡賓槍,連長以上軍官配備柯爾特自動手槍。
此外,陸戰1師還能得到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的密切支援,該聯隊通常編制為3個中隊(72架飛機),最多時達7個中隊(約150架飛機)。并由第1航空聯隊派出老資格的飛行軍官作為前進航空火力控制人員隨同地面部隊行動,召喚及引導空中支援。
電影中有個鏡頭是入朝部隊的火車車箱里有一輛自行車,現實中真有原型,自行車主人叫吳大偉,原26軍88師軍務科參謀,是他把他們科里的德國造自行車,推上火車,帶到了朝鮮。
后來,26軍作為9兵團預備隊最后投入戰斗,爬雪山不方便,就把自行車扔了,吳老活到了戰后。
部隊過江后,便看到蜂擁而來潰退下來的朝鮮人民軍殘兵和逃難的老百姓,他們是往中國安東逃。很多會說中國話的人民軍戰士覺得裝備奇差的志愿軍很難擊敗強大的美軍,他們把香煙、手槍等物品送給往前趕的志愿軍戰士,嘴上還說:“你們上前方了,我們到后邊去了,這些東西留著也沒用。”
后勤保障
狼林山脈長津湖地區,當時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苦寒之地,產出有限,戰役歷時一個月,15萬人最低需要2250噸食物。靠當地補給,沒有條件。
部隊從國內出發時,最多的只帶了一個星期的食物。部隊的裝備總體上還是騾馬化。
美軍的空中優勢又封鎖住了有能見度時的,一切地面移動目標,而麥克阿瑟的作戰特點就是絞殺對方的后勤補給線!
9兵團的部隊在國內原駐扎在福建、山東一帶,由于倉促,后勤分隊沒有跟上行軍序列,缺少運輸工具,醫療部隊的急救設備沒有準備好。后勤的同志就在火車上把自己的棉被撕開,做成繃帶,把棉花做成棉花球,再消毒。
原計劃到通化換裝備,配發東北的棉衣,但軍情緊急,來不及換裝,戰士們明明是穿著又單又薄的南方服裝,不能到寒區的,可大家都跟項遠一樣,二話沒說,帶著個馬包便登上北去的列車。
沒日沒夜地行軍,終于到達第一個宿營地。部隊下山,到了朝鮮的一個村子,進去一看,村子被美國飛機炸得連磚頭都不剩,一間能住人的房子也沒有。當時還沒有防空洞,還要防止美軍飛機偵察、轟炸,部隊就疏散在露天的野外,找個隱蔽地方,在山坡底下生火燒水,官兵們圍攏在一個大的火堆旁烤身子。很多人的鞋子跟腳凍在了一起,鞋子脫不下來。由于沒有經驗,就伸著腳在火邊烤,這一烤,鞋是化了,腳也一起烤化了。鞋子是脫下來了,腳已經爛了,一捏爛乎乎的。特務連一共凍傷30多人。
雪寒嶺、荒山嶺、死鷹嶺、劍山嶺,9兵團15萬大軍雪寒嶺、荒山嶺、死鷹嶺、劍山嶺,9兵團15萬大軍跋涉在一個又一個連名字都透露著寒氣的山嶺上,在幾乎沒有補給、嚴格進行隱蔽偽裝的情況下,創造了連續行軍10天、平均日行軍30公里的速度,于26日集結在了長津湖指定的戰斗位置。
當時178團副參謀長和一個參謀都凍死在那個山洞里。他們受了傷,流著血,沒有藥,沒有醫療設備,肚子里沒食物,沒有厚棉衣御寒,可以說什么也沒有。醫生護士也很困難,他們也沒有棉衣棉被,他們把僅有的衣被都讓給傷員了,實在冷了就幾個人摟在一起互相取暖,只能任由傷員被活活凍死…
食物
可部隊的現狀就是,大家連打了幾天仗,都沒吃飯呢,早就斷頓了,以后兩天也可能沒有東西吃。戰士們在冰天雪地里就是渴了抓一把雪吃吃,餓了就啃兩口咬不動的炒面,抓起兩個沒吃完的土豆嚼嚼,嚼不動就放在嘴里含一含。團長講完話,下面的戰士們都流淚了,一起說:“我們不怕死,也不怕冷。這個山頭拿下沒問題,我們唯一一個要求,就是請求團長能夠給我們每個人發幾個土豆,哪怕就是兩三個土豆也行,我不能空著肚子去攻山頭,給我們充充饑,就是地瓜、土豆也成啊……”
團長就蹲在地上掉下了眼淚。哭了一會兒,團長說:“同志們,實話說,這個土豆也滿足不了。你們也看到了,美軍封鎖鴨綠江,我們的運輸過不來。再一個咱們是人民軍隊,咱們志愿軍不能到老百姓家里去動他們一針一線。那樣是不行的,我們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要打出國威……”李團長說完又掉下了眼淚。戰士們沒有辦法,也沒話說了。
一陣爆炸聲響,美軍的一個排被消滅了,小高地落到了志愿軍手里。占領陣地以后,繳獲物資較多,有餅干、罐頭、糖果,服裝也有了,戰士們沖進去以后并沒有先大大飽餐一頓,而是派身強力壯沒有負傷的往后方送,先送給傷病員,送給團長和各級指揮員去吃。
他是舍不得吃,又讓給團長吃,團長又推脫著讓給他和其他的機關同志吃。而那些重傷員就更難能可貴,再不吃東西他們可能被餓死,可重傷員們卻說,把吃的留給前方打仗的弟兄們吧。
這些舉動當時把愛激動的朱文斌又給感動得落淚了,堅強的李斌團長一晚上也哭了好幾回。……
地圖
當時,志愿軍用的作戰地圖是日本人統治時期的,誤差特別大,還稀罕,許多部隊領受了作戰任務,晝伏夜行,按圖索驥,走了很多冤枉路還不能按時到達目的地,導致發起總攻的時間推遲到11月27日;也是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為了搶救一份地圖而犧牲的原因。
美軍的后勤保障
美軍的先頭部隊到補給基地興南港的距離只有200多公里,美軍已經是機器化裝備。
運送傷員用汽車或直升機,后勤保障更是沒得說。
防寒服、棉大衣、鴨絨睡袋…,充足的彈藥…
11月23日是美國人的一個什么節,前線的美軍士兵和所有信不信上帝的聯合國軍士兵,都吃上了火雞腿,喝了雞尾酒。
有一個事件最能體現當時美軍的裝備水平可不一般!
水門橋位于長津湖古土里以南的6公里處,橋下就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陸戰第1師眾多的汽車、坦克都必須經過這個大橋,才能夠撤出長津湖地區。而通過了這座大橋之后就是黃草嶺,朝鮮東部扇區的最后一個山頭。此后地勢就會極為平坦,能夠直通位于興南的港口,陸戰第1師的機械化部隊就可以快速擺脫9兵團的追擊。
水門橋第三次被炸毀的消息被美國守軍第一時間報告給了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令他大驚失色。
架橋需要四套MZ型車轍橋組件,但考慮到空投的損失,陸戰1師要求了八套。但是,車轍橋組件重達1.1噸,美軍空軍現有的空投降落傘能否承受如此重量還沒有過先例。于是,美軍在韓國的一個空軍基地進行了降落傘載重試驗性空投,結果鋼制的組件在落地時嚴重彎曲。空軍要求從日本運來更大的降落傘,當夜,一支降落傘維修小組攜帶著更大的降落傘從日本到達朝鮮的美軍海軍連浦機場,在海軍陸戰隊空投排和美國第一水陸兩用牽引車營100多名技術人員的配合下,連夜完成了空技試驗和在古土里實施空投的一切準備。
經過一天一夜的緊張施工,陸戰第1師的工兵部隊于9日下午4時架橋成功。
遠離本土作戰的美軍僅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于不斷傳來的槍炮聲中,在北朝鮮東北部偏僻山區的一座懸崖上架設起了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所有型號的坦克和車輛的鋼制橋梁,創造了戰斗工程保障的奇跡。
中國軍人的戰斗精神
由于8日夜間氣溫的急劇下降,造成志愿軍大量凍傷減員,所以9日的戰斗,美軍遇到的阻力相對減輕了很多。陸戰7團1營擊破沿途輕微抵抗,一路南下,直抵水門橋。
在俯瞰水門橋的高地上,志愿軍20軍58師172團的一個營幾乎全部被凍僵了,陣地被美軍輕而易舉地奪取了,從而保障了美軍工兵在水門橋上順利架設MZ車轍橋。
不知道在這種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高地上的中國士兵在沒有糧食供應和缺乏御寒衣物的情況下是怎樣活下來的,但是,他們的生命在戰斗中依然能夠迸發出熾熱的斗志。美軍士兵戰后這樣評價那天他們在1081高地上看見的中國士兵:“這些中國士兵忠實地執行了他們的任務,沒有一個人投降,頑強戰斗到底,全部堅守陣地直到戰死,無一人生還。”
在水門橋附近的高地上,志愿軍一個連的官兵呈戰斗隊形散開,臥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執武器的姿態注視著前方,沒有一個人向后,全部凍死在山上,全部化作了晶瑩的冰雕。整整一百多人的連隊,幸存者僅僅是一個掉隊的戰士和傳達命令的通訊員。縱觀世界戰史,也只有中國,只有中國的軍人才有這樣的戰斗精神。
在凍死的戰士中,有一位來自上海的戰士名叫宋阿毛,在他的上衣兜里找到了一張紙片,寫著這樣一段話: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戰后,美軍曾翻譯過一份中國第27軍關于朝鮮東線戰事的總結材料,其中有這樣的敘述:食物和居住設備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這就發生非戰斗減員達1萬人以上,武器不能有效地使用也是原因。戰斗中,士兵在積雪地面野營,腳、襪子和手凍得像雪團一樣白,連手榴彈的拉環都拉不出來。引信也不發火,迫擊炮身管因寒冷而收縮,迫擊炮彈有七成不爆炸。手部皮膚和炮彈、炮身黏在一起了。
即使是這樣,在東線的戰斗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陸戰1師依然遭到了中國軍隊毀滅性的打擊,中國軍隊已迫使其在東線戰場進行了大規模的撤退。至此,沒有人再會認為中國的這支“農民武裝”式的軍隊是一支可以輕易侮辱的力量了。
最后的話
交戰雙方,在戰后的N多年中都不愿意再提及這場戰役。是這個電影再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
我們今天吃飽穿暖的好日子里有我們英烈的靈魂…
面對他們,我再也寫不出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