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處于完全的碎片化時代,大片大片的信息我們怎么整合在一起,減輕大腦負擔呢?今天威威決定暫時放棄小清新風格,為大家寫一篇怎樣建立結構化思維,希望對大家有用。
好了,進入正題。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牛人,不管是工作能力超強,還是生活達人,或者是對某種化妝品非常在行的各路牛人,其實他們都值得我們學習。
我曾經想過,他們是靠什么建立起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框架的?他們贏我們的是什么,后來終于發現,是思維方式,而結構化思維就是其中的一種,尤為關鍵。
結構化思維可以培養,我們完全能夠刻意訓練這一思維,達到我們的目的。
舉個例子,隨機給你二十個數字,需要在三分鐘內記住,能做到嗎?
在熟記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找方法,找到一個容易記住的方法,而往往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用到結構化思維。
人類大腦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一般有兩個規律:1.喜歡有規律的信息;2.一次不能太多,太多信息讓大腦負荷不了。
如果你在解決問題,或者思考某項決策的時候,腦子里一團亂,很多信息揉在一起,原因就在于你無法將它們有規律的組合起來,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的后果就是大腦要罷工,而且問題沒解決。
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面臨選擇以及與人溝通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結構,將所有的碎片信息放進去,就能容易地解決問題。而這就是所謂的“結構化思維”。
那結構化的方法是什么?
兩種方法:一種是自上而下地找結構,一種是自下而上地歸納提煉結構。
自上而下找結構:思考一個框架,然后將信息或解決方案放入框架。
假設你需要做一份計劃書,你需要訂好主題以及分支,然后把所有想到得有關聯的信息放進來。
自下而上歸納總結成結構:當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時候,有四種方式把信息結構化。
第一步:頭腦風暴,拿一張紙,把你腦中關于這個問題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來。當你覺得列得差不多的時候,將類似的進行連線;
第二步:根據連線的情況,將每個想法分組;
第三步:看這些分組,是否存在某種規律,優化分組。最后形成的組,其實就是你的結構;
第四步:觀點補充,看每個結構之下是否還需要補充其它信息,最后完善思路。
最后,如果只是看這篇文章,知道什么叫做結構化思維是遠遠不夠的,要將它變成自己的思維方式,還需要刻意練習。下面給大家幾個方法。
積累結構
看書的時候,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理論,思考出它的三個應用,然后把它記下來,作為自己的素材,有空可以拿出來看看。同時,還可以給這些理論進行歸類
寫文章
一周一篇,必須用結構化思維的方式寫,列出點,并且盡量使用你積累的結構素材。
分享交流
每天給自己一個話題,用20分鐘時間,用結構化思維的方法來論證這個話題,。
是不是覺得并不難?
只要堅持上三個月,或半年,你會發現你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質的飛越,而且這種結構思維能讓你受益終身。
希望這篇干貨對大家有幫助。
就醬,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