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寫于2009年5月30日——
《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當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Scott Peck用愛心、誠懇、勇氣和責任感寫成的一本書,他提醒人們一個事實: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平常心地對待所謂心理問題和疾病,確實需要足夠的勇氣,我們這些所謂社會精英,扛著太多的責任和重擔,缺的是對自我的關注和照料,而對敏感話題的逃避只能讓心智更加停滯不前,建立自律的積極態度,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心智才能不斷成熟,踏上一條自我完善的旅程。或許,人生的痛苦終究難以避免,沒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至少我們可以不再孤單絕望地忍受痛苦。
作者對自律的原動力設定為——“愛”,有別于其他種種或理性、或詩意的定義,他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這個定義起碼有三層含義:
首先,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于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比如,有些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孩子永遠沒有能力去獨自面對世界,這種愛,起碼是殘缺的。
其次,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愛是自我完善,能夠幫助他人,也使自我更加成熟。
第三,真正意義的愛,既是愛自己,又是愛他人,同時也是幫助他人完善,這意味著超越自我界限。
他反其道而行之,從解釋愛“不是”什么,來讓讀者了解愛的本質。
例如,陷入情網,不是愛。心理學中有“自我界限”,嬰幼兒時期,自我界限是模糊而混沌的,隨著日益長大,認識到自身能力有限,不再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需要聯合某些個體,才能更好地生活。人們渴望突破自身局限,卻又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而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我們感覺愛強大無比,前途一片光明,我們可以永遠幸福地在一起。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感覺是虛幻的,這就如一個兩歲的孩子,幻想自己能稱霸世界一樣。殘酷的現實遲早會擊潰兩歲孩子的幻夢,也會擊潰我們的愛情之夢。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攏,又恢復為兩個不同的個體。幻覺破滅,造就了多少勞燕分飛。
例如,依賴,不是愛。過分的依賴,是寄生心理,是一種需要,而沒有自由的成分。過分的依賴只會苦苦思索如何獲得他人的愛,而沒有精力去愛別人。就如饑腸轆轆者永遠只想討要食物,而不能拿出食物給別人。他們不能突破自我界限,其人生價值只是依附與別人的情感關系。說他們消極、自私,是因為他們只考慮別人能為他們做什么,而從不考慮自己能為對方付出什么。
例如,自我犧牲,不是愛。表面的愛的表達,不是愛。甚至,愛的感覺,也未必就是愛……真正的愛,價值在于始終如一的行動,在于自我意愿的實踐。愛是自律,是勇氣,是承諾,是關注,是幫助。愛需要與懶惰對抗,與恐懼較量,與一切風險斗爭,愛需要強大的力量,同時愛也需要約束。愛的力量是神奇的,無疑能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而世界上同樣因為所謂“愛”的原因,平添了那么多的不幸。但總不能因為需要冒險而放棄,絕險之處有勝景,這才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人人都有一條心路歷程,只不過感性與理性完美結合游刃有余的道路,一直少有人走。花一點時間,沉靜心情,讀一本這樣的小書,通過心智的歷練和啟迪,讓我們在人生和心靈的旅途中更加接近心目中的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