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招聘輔導員,這段時間我看了很多應聘者的簡歷。我將簡歷中展示出來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有豐富學生工作經歷的人挑選了出來,因為我個人理解,如果之前沒有這方面的經歷,很難勝任輔導員的工作。這個過程讓我感覺到,雖然是在畢業季投簡歷的時候才是我們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刻,但實際上,我們過往的經歷已經幫助我們提前做出了選擇。待到選擇出現時才去努力,很多機會是不能被我們抓住的。
上周有一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找我咨詢就業的問題,他覺得自己更喜歡設計類的工作,可是我在他的簡歷上沒有看到有設計類工作的實習經歷,于是我問他是否在設計院實習過?他沒有。沒有設計院實習的經歷是很難讓他被設計院選中的,這份經歷并非只是簡歷上的一句話那么簡單,它會讓你了解設計院的工作內容甚至是考慮問題的方式。沒有哪家用人單位愿意和對這個行業一無所知的人打交道,于是我建議他盡快把這部分補上。
這兩件事越發讓我覺得,選擇并不是發生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而是一個積累的結果。我們在平時每一天所做的事情,仿佛都是在將自己推到某一個選項上,只是在外人看來,是某一個時間節點上的一次重要選擇讓自己有了改變,而實際上改變自己的是每天做哪些事情。
這幾天在看一本名為《異類》的書,講的是很多在我們眼里非凡的人為什么可以成功。書中提到的“10000小時”的觀點讓我很受啟發。這些人因為得天獨厚的天賦、機遇而獲取成功,但同時他們也有一個共同點:成功之前,都要在自己專注的領域內付出10000小時左右的投入。例如甲殼蟲樂隊在漢堡完成了他們10000小時的歷練;比爾蓋茨在湖濱學校完成了他10000小時的編程等等。積累發生在他們成功之前,由于那時并沒有身在聚光燈下,所以容易被人忽視,但他們自己清楚,沒有這樣長時間的專注是無法獲得之后的成就的。
然而我們平時很難能夠讓自己長時間在某一個領域專注的做些事,困擾我們的很可能是我們并不清楚未來的樣子。在清晰的目標面前,努力拼搏是沒問題的,但如果前途撲朔,就很難讓自己堅持了。
臺灣著名生涯規劃老師金樹人先生的“一個人若看不到未來,就掌握不了現在。一個人若掌握不了現在就看不到未來。”的話就很好的展現了我們所面對的處境。
對于現在的我們,很難能夠看清晰自己的未來,對于面前的路,也許我們就只能看到10米遠的距離,而我們能做的,是根據10米距離后的未來來掌握自己的現在,也只有掌握好自己這10米如何走,才能有機會看到下一個10米的距離。人生的夢想也許會在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的年紀才能看得清吧。
所以在不清楚自己的夢想是什么時,在看不清前方的道路時,不妨把成長當做自己的夢想,看看今天的自己相比昨天能有哪些新的嘗試;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積累了哪些經歷;為自己設立一些短期的小目標去超越;挑戰自己的舒適區,不輕易向自己妥協等等。充分享受成長的快樂,也許某一天當選擇擺在自己面前時,我們會發現,原來為此已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