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從來不是人性的必需品,而愛才是
文/半個錯別字
第88屆奧斯卡的幾部獲獎電影看下來,如《荒野獵人》、《聚焦》、《間諜之橋》、《丹麥女孩》、《房間》,毫無疑問我最喜歡的還是《房間》。
《荒野獵人》就好像一瓶烈酒,喝的時候很嗨,很勁爆,腎上腺四處突突,但一覺醒來,已是過眼云煙。
《聚焦》紀實的題材很有現實意義,但看不到一個出色的演員,亦沒有一處劇情讓人牽腸掛肚。
《間諜之橋》是看膩了的國家和大義,英雄雖然很銷魂,但離你我十萬八千里。
《丹麥女孩》中艾納男裝時那清澈閃光又滿含憂郁的眼神至今難忘,但這個故事給我留下的除了心痛,別無可取。畢竟此生,我不會有他如此的經歷,所以這段離奇的故事亦不能對我的人生有任何指導作用。
《房間》怎么說呢?就像你忽然路上邂逅了一位不善言談的朋友,你對他的印象最初平平,但隨著你對他了解越深,你就會發現他內涵的閃光品質,你就會對他越著迷。這部影片極其冷靜克制的表述方式,在前一半甚至讓我感覺到寡淡無味,但隨著后期劇情的不斷深入,我模模糊糊地感覺到心底升騰出一團情感的迷霧,他四處游蕩碰壁,欲破殼而出,但我卻不知道讓他從哪里出來。然后回放,跳進,對一些曾經看似平淡的劇情和對話又瀏覽了一遍,才漸漸似有所悟,他講的其實是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普世價值:愛與自由。
杰克是一個5歲的小男孩,他的媽媽喬伊7年前因為奉行媽媽的教育準則:要對別人多表現出善意,卻被鄰居大叔老尼克利用這一弱點騙到一間棚屋囚禁了起來,之后,喬伊被強奸,并生了杰克。影片就是講了一個母子二人如何在不見天日的小棚屋里生活,以致后來逃出去如何面對社會的故事。
杰克5歲前,喬伊一直告訴他,這間屋子就是世界的全部。在杰克心里,蚊子、老鼠是真的,因為小屋里見過,而松鼠和狗、天空、河流僅僅是電視里的,這個世界里的人只有他和媽媽是真實的。杰克每天起床后會對屋子里的每一樣物品問好。盆景早安,椅子一號早安,椅子二號早安,馬桶早安…..他會和媽媽做一些我們看似簡單枯燥的游戲,比如從一面墻跑到另一面墻,再從這面墻跑回那面墻,而小杰克卻樂此不疲,從來沒有厭煩的時候。小杰克把這個屋子之外的世界稱為外星球,他還問媽媽,為什么我對天窗呼喊的時候,外星人沒有人回應他。在這個屋子里,老尼克是如幽靈般出現的上帝,他控制著小杰克和媽媽生存世界的一切生活來源,并強制要求小杰克和媽媽遵守一些規定:比如他開門的時候不能看向門外。
小杰克5歲的某一天,當喬伊媽媽告訴他,之前她都是騙他的,其實他們所居住小棚屋外邊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母子兩第一次發生沖突。試想,如果身邊最親的人告訴你,從小到大他對你灌輸的世界觀都是假的時候,你會怎么想?不過杰克畢竟是小孩子,對出現的新事物接受能力是要比有既定世界觀的成人強,他很快同意媽媽的策劃,逃出這所小棚屋,去擁有外邊本來屬于自己的世界和自由。
但是當母子兩人成功逃脫老尼克的魔掌,走進真實的世界里時,他們的心理卻發生了與之前設想完全不一樣的變化。
在小屋子里的時候,喬伊是那個世界的國王,老尼克不在的時候,她身上承擔的是照顧整個“世界”的責任,她即使眉頭緊鎖,但依然會把小杰克照顧地妥妥的,讓整個“世界”都充滿快樂。但當她重回這個整整脫離了7年的世界后,她的真實世界里的心態其實還是停留在7年前的17歲,那種原本因為對他人的“善意”而卻被老尼克欺騙囚禁的不公平感,和現實世界里的那種被拋棄感,讓她感受到自己才是那個被世界遺棄的孤兒,尤其是當她那段不堪的往事需要在聚光燈下晾曬的時候,當主持人問她,你為什么不在生下小杰克后,讓老尼克把小杰克送到真實世界里來時,喬伊說,她有我啊。毫無疑問,在喬伊的潛意識心里,小杰克有她有母愛就足夠了。但主持人問,可是,你覺得哪個對于小杰克更有益呢?(在美國人的價值觀里,自由是第一價值觀),所以當喬伊毫無準備地面對這個從小到大奉行的第一價值觀時,她忽然覺得自己原來是自私的,她甚至感覺到在外人的眼睛里,她才是那個依靠小杰克度過7年囚禁時光的人,她的自私讓小杰克失去了本可以享受到的自由,致使小杰克剛剛接觸陌生世界時,顯得力不從心,并且失去了往日的歡笑,甚至顯得自卑,孤僻,難以融入他人。
在這雙重刺激的壓力下,喬伊選擇了自殺,當她被搶救之后在醫院里沉陷在自己的囚牢里不能自拔時,是小杰克剪斷了自己的一直視為寶貝的“力量”(頭發)送給喬伊,讓喬伊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她也明白,愛其實始終是她和杰克之間最重要的東西。當喬伊出院后,感覺歉疚地對杰克說,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時。杰克說,可是你是媽啊!那一刻,心里有一股酸酸地暖暖的東西涌到鼻腔。
這個影片告訴我們,當愛足夠豐盈的時候,自由在人性中其實是沒有那么必要的。在那個被囚禁的小棚屋里,自由是嚴重匱乏的,但因為有愛,小杰克對每一個身邊尋常的再也不能尋常的東西都充滿感情:蛋蛋蛇是他最漂亮的朋友,迷你卷是他的游樂場,小勺子是他吃東西的小助手,馬桶是他的魔術師……在他從來不知道自由是何物的價值體系里,愛足可以充當一切角色。但對于曾經在現實世界里生活過17年的喬伊來說,她的自由是被老尼克的小棚屋奪走的,小棚屋至始至終是她不堪屈辱的經歷,雖然她有小杰克,但那種本身屬于她的自由被無情奪走的屈辱感讓她始終刺芒在心。這就像一個先天的盲人和后天的盲人一樣,前者從來不知道世界的美好,所以他的心中會創造出讓自己滿意的世界來,但后者不一樣,他所見過的世界雖然能在心中變現,但它永遠是被奪走的東西。前者從來沒有擁有過,所以從不曾失去過,而后者卻是相反。所以,喬伊和杰克回歸世界后會經歷不一樣的心理歷程,前者需要接納自己曾經受傷的心靈,需要接納那個拋棄自己的社會,需要和自己的屈辱和解,而后者和世界(自由)卻是彼此第一次謀面,沒有舊恨需要互相諒解,有的只是彼此的好奇和接納,所以杰克在喬伊住院的那段時間里很快就習慣了沒有媽媽的日子,學會了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影片結尾的時候,當喬伊和杰克再次回到那個囚禁他們的小棚屋時,同樣的場景他們兩人感受到的也是迥然不同的心情,對于喬伊,那是一段“蘊含著善意的愛”被欺騙而失去自由的屈辱和恨交織在一起的時光,對于杰克,那卻是一段“有母愛就有一切”的類似于故鄉和童年的快樂的時光。同樣的自由邊界內為什么會產生如此不同的心理折射,不言而喻,那是因為愛。試想,即使你處在廣大的自由的現實的世界中,如果這個世界人人自私人人狹隘只有互相侵占掠奪而沒有奉獻給予,你會感受到自由的快樂嗎?當然不能。因快樂來源于分享和給予,在一個沒有愛只有自私沒有給予只有侵占的世界,空間再大又如何?所以自由從來不是人性的必需品,而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