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優秀,可同時也越來越自私。
究竟是怎么了?
答案或許就藏在我們每位父母身上。
——虎媽
文 | 二禾
來源 | 男孩派
01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愣是被氣樂了。
一位姓馬的網友,突然收到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
“我是清華大學博士,因為最近發論文才知道,您和我重名,為了減少誤會,不造成撞車與混淆,我請求和建議您能修改您的姓名?!?/strong>
這位網友一開始還以為這是誰惡作劇,結果反復確認后,才發現,對方是貨真價實的清華博士。
因為兩人重名,怕對自己學術有影響,所以才認真地讓自己改名。
網友在評論區直接炸開了鍋:
“教術不教德嗎?這樣讓別人改名極其不禮貌?!?/strong>
“真要覺得有影響,為什么不自己改名。真可惜優秀的只是成績,和品行無關?!?/strong>
“簡直像3歲小朋友,哭鬧地搶著別人的玩具,并且大喊:這是我的!”
扒開這封信言辭懇切和冠冕堂皇理由的“外包裝”,只剩下了自私自利的內核。
清華的天之驕子,處事卻依然以自我為核心,只要侵犯到我的利益,那么一切都要為我而改變。
我們傾注一切,處處事事按照英才來教育孩子,結果就是:
孩子越來越優秀,愛好越來越廣泛,成績越來越好,卻越來越自私冰冷,凡事只想著自己。
北大教授錢理群說,我們正在培養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不禁思考,為什么我們傾注全力用愛去培養的孩子,卻長成了自私自利的人?
02、孩子自私,源頭在父母。
表姐懷上二胎后,14歲女兒果果百般哭鬧后,干脆給爸爸媽媽下了最后通牒:
“你們想要二胎,也行,必須提前留遺產,家里的車和房子,必須都寫上我的名字。要是不簽字,你就去醫院流產!”
表姐挺著肚子,委屈得嚎啕大哭。
她不明白,自己拿生命來愛的女兒,那個和自己骨肉相連的孩子,昨天還依偎在自己懷里,沖著自己甜甜的笑的小天使,可怎么突然這么自私冷血,一夜之間變成認錢不認人的白眼狼了?
答案只有父母才能解答。
孩子2歲時,你笑著拒絕了他熱情要與你分享的糖果,告訴他,寶貝,好吃的你自己吃。
孩子7歲時,躍躍欲試地要替感冒的你煮粥,你告訴他,你只需要好好學習就行了。
孩子10歲時,早就習慣了搶先上桌,一個人挑光了盤子里的所有蝦仁。
孩子上大學,明知你病了,可等了一周也盼不來他一個電話。
孩子步入職場,只挑光鮮亮麗的活干,麻煩的、復雜的,統統丟給同事,終于被人孤立,誰也不愿意與他合作。
溫暖的小太陽,不可能在一瞬間就變得冰冷。
是父母,一次次掐斷了孩子表達愛的火苗,一點點冷掉了孩子曾經溫暖的心,又一步步剝奪了孩子愛人的能力。
每一個自私的孩子背后,都站著一個無底線支持他的父母。
03、父母越無私, 孩子越利己。
如果我們的教育只剩下愛,那會有什么后果?
臺灣教育學家蔡穎卿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小女孩出國留學資金不夠,單身的姑姑大方地把退休金借給侄女,按照當時臺幣和美元的匯率1比40給匯了過去。
可當姑姑需要錢養老時,已經功成名就,身為工程師的侄女卻堅持要按照當時所得美金數還款,以26元的匯率兌換后還給姑姑。
這樣的精打細算,寒透了所有照顧過她的親友的心。
還記得那個日本76歲的官員嗎,因為被自己寵大40多歲的兒子,對附近小學運動會的噪音不滿,老父親怕兒子傷人,不得已含淚親手殺死了他,再去自首。
那個曾經是自己驕傲的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的怪物。可是誰讓這個怪物在孩子體內發芽,又是誰供養這個怪物長大?
長輩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教育學家洪蘭說,過度喂養的愛,剝奪了孩子關懷他人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自我中心思維,意思是幼兒常常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和認識外部世界。而父母的教育和營造的氛圍,就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起點。
當父母日復一日地暗示孩子,你就像太陽,所有的愛都是圍繞你一個人。
就等同于和孩子宣告,你不需要給予給任何人關愛,只要接受就好。
這樣長大的孩子,只知道苛責別人,卻根本不懂得關心和體諒為何物。
用愛給孩子裝得太滿時,就沒有了體諒他人的余地。
04、教孩子付出,就是教他如何去愛。
這兩天,看到了一個新聞,暖得不行。
7歲山西男孩趙澤華,因為一個特殊技能成為網紅。
他一只小手握著搟面杖上揮舞,一只小手熟練地轉動面皮,不一會,一個個渾圓完整的面皮就在面板上排好了隊。一只手握著開口的包子,另一只手快速地捏動,不一會,一個漂亮的包子就完成了。
父母經營一家包子鋪,因為體諒爸爸辛苦,又心疼媽媽身體不好,所以比桌面高不了多少的趙澤華,每天上學前,都會自覺地犧牲自己早覺時間,過來幫父母搟一個小時的皮。
看到店里誰需要幫忙,小趙澤華都上去幫一把,現在他可以搟700個包子皮,速度已經超過了店里的阿姨。
年僅7歲男孩就能如此懂事,知道體貼他人,讓眾多網友感嘆這樣無私的孩子太少見了。
而當記者詢問他的父母如何將孩子教育得這么好時,他的父母只是說,就是大人做什么,讓他也跟著做而已。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有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以及有效的監督。
聰明的父母知道,讓孩子愛父母,關心他人的捷徑只有一個,那就是教孩子付出,讓他體會到付出的辛苦。
05
要想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父母首先要知道三個關鍵詞。
鍛煉:從小事開始,讓孩子懂得愛。
看到過一個視頻,小女孩拒絕做家務被媽媽訓斥,媽媽問她,你要做家人還要做客人?
小女孩含著眼淚說,我要做家人。家人是什么事情,大家互相幫忙。
不需要給孩子特殊對待,不需要額外照顧,從小事開始,讓孩子體會到你的付出與辛勞。
否則,當父母和身邊人的付出,被視作理所應當時,自私自利的怪物就會在孩子體內萌生。
反饋:孩子對你有愛的表達時,要有正面回應。
前一陣,一個男孩滿心歡喜地捧著儲蓄罐,帶媽媽去珠寶店,要給媽媽買一條鉆石項鏈作為生日禮物。
可媽媽卻不以為然地開玩笑,點了店里一個最貴的珠寶,知道自己買不起后,小家伙傷心得嚎啕大哭兒子。
雖然好意讓孩子知難而退,可這種委婉地拒絕的態度,等同于暗示孩子,我不需要你對我好,你只要對你自己好就可以了。
當孩子的愛意得不到回應時,他就會徹底關上心門,他就可能會漸漸忘了體貼別人的方法。
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是絕境。
自然而平靜地接受孩子的愛意,孩子只有在付出中感知辛苦,在汗水中學會理解時,才會真正長大。
身教:父母榜樣中,讓孩子心里由他人。
俞敏洪小時候,一次下雨,母親竟然越過自己家的田地,帶他先去收別人家的地。媽媽告訴他,不能光想著自己。
從此,俞敏洪懂得了了體諒與無私的含義。
育兒先育己,所謂言傳身教,不外如是。
▼
劉墉說,孩子不懂得珍惜,是因為他已經變成籠子里的小鳥,天天等著你喂,覺得你是欠他的。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溫度的,太熱太冷都不行。
過度熱忱、不求回報的愛,會灼傷孩子的懂得體諒和感恩的心。
別讓我們苦心培養的孩子,變成只知道愛自己的利己主義者。
告訴孩子,愛從來不是一條單行線。
愛不是索取,是回饋,是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