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生,總是會未來很多未知的事情憂心忡忡;
我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女生,總是以自以為的高標準要求自己和愛人;
我是一個充滿期望的女生,總是對生活和愛的人充滿期待……
我不肯輕易踏進一段親密關系,因為我害怕彼此會很累,會破壞愛情的美好。我清楚地知道,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行為、習慣,而這些不會因為一個人而輕易改變,或者說基本不會被改變,但我卻是那種一直想要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的人,所以我會不斷要求對方改變,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心累,會不悅,而我堅信,對方的這種情緒只會更濃。雖然我知道這樣不對,但這個模式卻不曾改變。
最近讀到書中的一段話“親密關系最大的沖突來自于我們期待對方滿足我們的需求。如果我們能夠學習滿足自己的需求,尤其是內在對“關愛、呵護、認可”的需求,那么你的伴侶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而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現在看來,解決這種模式的最好方式是從自己入手,把時間、精力投入到自己心靈成長上,讓自己變得更加健康、智慧和喜悅自在;我一直覺得期望是一個正面的詞語,現在細想,倒真的不是,因為它會帶來失望、傷心、難過。如同作者所說,應該把“期望”換成“希望”,因為想“希望”代表了我希望你這樣做,但是如果你沒有做到,我也還是ok。期望意味著落空,而希望可以激勵我們朝自己想要的目標前進,如果沒有成功,我們還是可以活在平安喜悅之中。我想這種心態一定要有;此外,親密關系中要留有一塊空間給對方。一塊空間最直接的表達就是對對方無條件的包容和接受,想起之前老師講的用勇于去鼓勵和贊美,對待孩子和成人都適用。
愛的終點不是完美,而是我們在這段關系中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愛人相處,如何向著希望的生活前進,而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歡聲笑語,但一些些痛苦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