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誓》篇幅短小,全文如下:
大戰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勦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
誓,是《尚書》的一種文體,就是宣言、動員令的意思。在戰斗之前,主帥總要發表個演講,聲討一下敵人,鼓舞一下士氣。甘誓,就是在甘這個地方進行的誓師大會。
這篇文章比較短小,但它記載的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戰斗。這場戰斗,奠定了夏王朝的基業。
大戰于甘,是誰在指揮這場戰斗呢?墨家認為是禹,《墨子·明鬼篇》(下)的引文中此篇就叫《禹誓》;儒家學者認為是啟。《史記》認為,是禹的兒子啟主持的對有扈氏的討伐。
有扈氏,據學者考證,是居住在夏族東方的一個異姓部落,屬于東夷,是少昊族的“九扈”。其居住地,在今天的鄭州以北、黃河北岸的原武一帶。
夏族本居住在今天的山西境內,大致活動于平陽、安邑、晉陽一帶。這場戰斗,是夏族在往南、往東擴張的過程中,發生的一場戰斗。那么甘這個地方在哪里呢?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洛陽西南。
這一篇里,啟列舉了有扈氏的兩條罪狀,宣布討伐他:一是“威侮五行”,就是不敬天象;二是“怠棄三正”,就是不敬大臣的意思。正,過去經學家講了很多不著邊際的含義,現在學者認為,實際上就是臣的意思。
文章內容很簡單,說準備在甘地大戰一場,王召集左右幾位大臣前來。王說:“有扈氏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上天因此要斷絶他的大命?,F在我奉行上天的這種懲罰。所有在戰車左邊的戰士,如果不好好完成左邊的戰斗任務,就是你們不奉行命令;在戰車右邊的戰士,如果不好好完成右邊的戰斗任務,也就是你們不奉行命令;駕御戰車的戰士,如果不勝任而貽誤了御車的任務,也是你們不奉行命令。努力奉行命令的,就在祖廟里給以獎賞;不努力奉行命令的,就在社壇里殺掉。
戰斗的結果,當然是啟獲得勝利,從此開啟了夏王朝。
關于夏王朝的建立,《尚書》記載不完全,我們來看《史記》的記載。先說禹受舜的禪讓:
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這時候,雙王制、禪讓制仍然在進行,但禹的個人威望,已經使權力中心集于一身了。舜的兒子商均,也是一個王,但不能建立起權威來。禹讓他登上王位,但群臣追隨禹而不是商均。
夏禹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禹去世后,益被指定繼承禹的位置,他也做了禹當年避讓的動作。但形勢發生變化了。禹的兒子啟,憑著父親和自己的權威,成為當時的政治權力中心,接著就把公天下改變為家天下。這是中國歷史的一次大變局,也是一場不太光彩的政變,儒家花了不少精力為之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