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曼經濟學原理》

1.◎公共物品既無競爭性又無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例子包括煙火表演、國防和基礎知識的創造。由于不能對使用公共物品的人收費,所以在私人提供這種物品時,就存在搭便車的激勵。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以成本-收益分析為基礎作出供給量的決策。

◎共有資源有競爭性但無排他性。例子包括共有的草地、清潔的空氣和擁擠的道路。由于不能向使用共有資源的人收費,他們往往會過度地使用共有資源。因此,政府努力限制共有資源的使用。

2. 如果排除某個人使用某種物品是可能的,這種物品就具有排他性。

如果一個人對某種物品的享用排除了其他人享用同一物品,這種物品就具有競爭性。

市場運行最適于既有排他性又有競爭性的私人物品。市場運行不適用于其他類型的物品。

3.? 為什么黃牛沒有絕種 在整個歷史上,許多動物的物種都遭受到了滅絕的威脅。當歐洲人第一次到達北美洲時,這個大陸上野牛的數量超過6000萬頭。但在19世紀期間獵殺野牛如此廣泛,以至于到1900年在政府開始保護動物之前,這種動物只剩400頭左右了。在現在的一些非洲國家,由于偷獵者為取得象牙而捕殺,大象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業價值的動物都面臨著這種威脅。例如,黃牛是一種有價值的食物來源,但沒有一個人擔心黃牛將很快絕種。實際上,對牛肉的大量需求看來保證了這種動物延續地繁衍。 為什么象牙的商業價值威脅到大象,而牛肉的商業價值是黃牛的護身符呢?原因是大象是共有資源,而黃牛是私人物品。大象自由自在地漫步而不屬于任何人。每個偷獵者都有盡可能多地獵殺他們所能找到的大象的激勵。由于偷獵者人數眾多,每個偷獵者很少有保存大象種群的激勵。與此相比,黃牛生活在私人所有的牧場上。每個牧場主都盡極大的努力來維持自己牧場上的牛群,因為他能從這種努力中得到收益。 政府試圖用兩種方法解決大象的問題。一些國家,例如,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已經把獵殺大象并出售象牙作為違法行為。但這些法律一直很難得到實施,而大象種群繼續在減少。與此相比,另一些國家,有保護自己土地上大象的激勵,結果大象開始增加了。由于私有制和利潤動機在起作用,非洲大象會在某一天也像黃牛一樣安全地擺脫絕滅的厄運。

4.當一個人用共有資源時,他減少了其他人對這種資源的享用。由于這種負外部性,共有資源往往被過度使用。政府可以通過管制或稅收減少共有資源的使用來解決這個問題。此外,政府有時也可以把共有資源變為私人物品。

5.我們可以如何確定這種價值是多少呢?有一種法院在判決過失致死賠償案,時所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考察一個人如果活著能賺到的總錢數。經濟學家經常批評這種方法。這種方法有一個意料不到的含義:退休者和殘疾人的生命沒有價值。 評價人的生命價值的一種較好方法是,觀察要給一個人多少錢他才自愿從事有生命危險的工作。例如,不同職業的死亡率是不同的。高樓大廈上的建筑工人所面臨的死亡危險就大于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通過比較職業風險、受教育程度、經驗不同的工資和其他工資決定因素,經濟學家可以得出人們對自己生命評價的某些含義。用這種方法研究的結論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約為1000萬美元。

6.在確定一種物品是不是公共物品時,必須確定受益者的人數,以及能否把這些受益者排除在享用這種物品之外。當受益者人數多而且要排除任何一個受益者不可能時,搭便車者問題就出現了。如果一個燈塔使許多船長受益,它就是一種公共物品。但如果主要受益者是一個港口所有者,它就更像一種私人物品。

7.(1)物品有沒有排他性?這就是說,是否可以排除人們使用這種物品?(2)物品是否有競爭性?這就是說,一個人使用物品是否會減少其他人對該物品的使用?

8.◎當買者和賣者之間的交易直接影響第三方時,這種影響稱為外部性。像污染這樣的負外部性引起市場的社會最適量小于均衡量。像技術溢出效應這樣正外部性引起社會最適量大于均衡量。

9.生產或消費的負外部性使市場生產的量大于社會希望的量。生產或消費的正外部性使市場生產的量小于社會希望的量。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可以通過對有負外部性的物品征稅和給有正外部性的物品以補貼來把外部性內在化。

10.◎當一國允許貿易并成為一種物品的出口者時,該物品的生產者狀況變好,而該物品的消費者狀況變壞。

當一國允許貿易并成為一種物品的進口者時,消費者狀況變好,而生產者的狀況變壞。在這兩種情況下,貿易的好處大于損失。

◎關稅——進口的稅——使市場接近于沒有貿易時存在的均衡,因此,減少了貿易的好處。雖然國內生產者狀況變好,而且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消費者的損失大于這些好處。

◎進口限額的影響與關稅類似。但是,在進口限額時,進口許可證持有者得到了有關稅時政府得到的收入。

11.幼稚產業論 有時新興行業支持暫時性貿易限制,以有助于該行業的建立。這種觀點認為,在保護期以后,這些行業將成熟,并能與外國競爭者競爭。同樣,有時舊行業也認為,他們也需要暫時性保護,以便有助于他們對新條件作出調整。例如,通用汽車公司總裁羅杰·史密斯(Roger Smith)曾經支持暫時性保護,“以給美國汽車制造廠商一個轉變時期,使它成為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的國內產業”。 經濟學家經常懷疑這些要求。主要原因是幼稚產業論在現實中難以實施。為了成功地運用保護,政府要確定哪個行業最終是有利的,并確定建立這些行業的利益是否大于保護給消費者帶來的代價。但“挑選贏家”是極為困難的。要通過政治程序來挑選甚至更為困難,這種做法往往是在保護那些在政治上強有力的行業。而且,一旦一個政治上強有力的行業得到免除外國競爭的保護,“暫時性”政策就很難取消。

12.自由貿易的反對者經常爭辯說,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減少了國內的工作崗位。在我們的例子中,鋼鐵的自由貿易將引起鋼鐵價格下降,這就使艾索蘭德國的鋼鐵產量減少,從而減少了艾索蘭德國鋼鐵行業的就業。一些艾索蘭德國的鋼鐵工人將失去他們的工作崗位。 但自由貿易在它消滅了一些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創造了一些工作崗位。當艾索蘭德人從其他國家購買鋼鐵時,其他國家得到的資源也要購買艾索蘭德國的其他物品。艾索蘭德國的工人可以從鋼鐵行業流動到艾索蘭德國有比較優勢的行業。雖然這種轉變在短期中會給一些工人帶來困難,但它使整個艾索蘭德人可以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貿易的反對者通常懷疑貿易創造了工作崗位。他們會反駁說,每一件東西都是在國外生產更便宜。他們認為在自由貿易之下,艾索蘭德國人在任何一個行業中就業都會是不利的。但是,正如第三章所解釋的,貿易的好處是依據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即使一國在生產每一種物品上都比另一國強,每個國家也仍然能從與別國的貿易中獲益。每個國家的工人最終都會在該國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中找到工作崗位。

13.問題:應該把關稅或進口限額作為新貿易政策的一部分嗎?

回答:關稅和大多數稅收一樣有無謂損失:收入的增加小于買者和賣者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無謂損失的產生是因為關稅使經濟接近于我們現在沒有貿易時的均衡。進口限額的作用很像關稅,并會引起類似的無謂損失。從經濟效率的角度看,最好的政策是允許沒有關稅或進口限額的貿易。

14.◎一種物品的稅收減少了該物品買者與賣者的福利,而且,消費者和生產者剩余的減少通常超過了政府增加的收入。總剩余——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和稅收收入之和——的減少被稱為稅收的無謂損失。

◎稅收有無謂損失是因為它引起買者少消費和賣者少生產,而且,這種行為變動使市場規模縮小到使總剩余最大化的水平之下。由于供給和需求彈性衡量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狀況變動的反應程度,所以,彈性越大意味著無謂損失越大。

◎稅收增加越多,它對激勵的扭曲越大,而且,無謂損失增加也越多。稅收收入起初隨著稅收規模擴大而增加。但是,最終由于高稅收減少了市場規模,也就減少了稅收收入。

15.稅收提高了買者支付的價格,因此他們的消費少了。同時,稅收降低了賣者得到的價格,因此他們的生產少了。由于行為的這些變動,市場規模縮小到最優水平之下。供給和需求彈性衡量買者和賣者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從而決定了稅收扭曲會使市場結果有多大變動。因此,供給和需求彈性越大,稅收的無謂損失也就越大。

16.總剩余=買者的評價-賣者的成本 市場的總剩余是用買者支付意愿衡量的買者對物品的總評價減去賣者生產這些物品的成本。

17.生產者剩余是賣者得到的量減去生產成本。生產者剩余衡量賣者參與市場的收益。

18.消費者剩余是買者愿意為一種物品支付的量減去買者為此實際支付的量。消費者剩余衡量買者參與市場的收益。

19.稅收負擔更多地落在缺乏彈性的市場一方身上。為什么這是正確的?彈性實際上衡量當條件變得不利時,買者或賣者離開市場的意愿。需求彈性小意味著買者對消費這某種物品沒有適當的替代品。供給彈性小意味著,賣者對產這某種物品沒有適當的替代品。

20.對買者征稅和對賣者征稅是相同的。(雙方承擔的損失相同)

21.◎稅收抑制了市場活動。當對一種物品征稅時,該物品在新的均衡時銷售量減少了。

◎買者與賣者分攤稅收負擔。在新的均衡時,買者為該物品支付得多了,而賣者得到的少了。

22.◎可以用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需求價格彈性。如果彈性小于1,以至于需求量比例小于價格變動,那么,就可以說需求缺乏彈性。如果彈性大于1,以至于需求量變動比例大于價格變動,那么,就可以說需求富有彈性。

◎總收益,即對一種物品的總支付量,等于該物品的價格乘以銷售量。對于缺乏彈性的需求曲線,總收益隨著價格的上升而增加。對于富有彈性的需求曲線,總收益隨著價格的上升而減少。

23.需求價格彈性衡量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來計算。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大,可以說這種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

24.彈性:需求量或供給量對其決定因素中某一種的反應程度的衡量。

25.產者的機會成本時,經濟學家用了比較優勢這個術語,可以說生產一種物品機會成本較少的生產者在生產這種物品中有比較優勢。

26.◎有兩種方法比較兩個人在生產一種物品時的能力。一個可以用較少量投入生產物品的生產者被稱為在生產這種物品上有絕對優勢、某一個人生產一種物品,其機會成本小被稱為有比較優勢。貿易的好處是根據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

27.◎經濟學領域分為兩個分領域: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家研究家庭和企業作出的決策以及家庭和企業之間在市場上的相互交易。宏觀經濟學家研究影響整體經濟的力量和趨勢。


1. ◎壟斷者利潤最大化的產量水平低于使消費者與生產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產量。這就是說,當壟斷者收取高于邊際成本的價格時,一些對物品評價大于其生產成本的消費者不購買這種物品。因此,壟斷引起的無謂損失類似于稅收引起的無謂損失。

2. 數量折扣: 到現在為止,在我們價格歧視的例子中,壟斷者對不同顧客收取不同的價格。但是,有時壟斷者也通過對購買不同數量的同一顧客收取不同價格來實行價格歧視。例如,許多企業對購買量大的顧客提供低價格。面包店可能對每個面包收取0.5美元的價格,但對一打面包收取5美元的價格。這之所以是一種價格歧視的原因,是因為顧客對購買的第一單位付出的價格高于第二單位。數量折扣通常是一種成功的價格歧視方法,因為隨著顧客購買量的增加,對增加一單位的支付意愿減少了。

3. 折扣券: 許多公司在報紙和雜志上向公眾提供折扣券。買者為了得到下次購買時0.5美元的折扣而剪下折扣券。為什么公司提供這些折扣券?為什么它們并不把產品價格降低0.5美元?

回答是折扣券使公司可以實行價格歧視(在許多情況下,企業努力以不同價格把同一種物品賣給不同顧客。這種作法被稱為價格歧視。)。公司知道,并不是所有顧客都愿意花時間剪下折扣券。此外,剪折扣券的意愿與顧客對物品的支付意愿是相關的。富裕而繁忙的經理不大可能花時間從報紙上剪下折扣券,而且,她也許愿意為許多物品支付較高價格。一個失業者更可能剪下折扣券并且支付意愿較低。因此,通過只對這些剪下折扣券的顧客收取較低價格,企業就可以成功地實行價格歧視。

4. 套利是在一個市場上以低價購買一種物品,在另一個市場上以高價出售。

5. 在許多情況下,企業努力以不同價格把同一種物品賣給不同顧客。這種作法被稱為價格歧視。

6. 反托拉斯法有代價也有收益。有時公司合并,并沒有減弱競爭,而是通過更有效率的聯合使生產降低了成本。這些合并的收益有時稱為“合并效應”。例如,近年來許多美國銀行合并,并通過聯合經營可以減少行政人員。如果反托拉斯法是為了增進社會福利,政府就必須能確定哪些合并是合意的,而哪些不是。這就是說,它應該能衡量并比較合并效應的收益與競爭減少的社會成本。批評反托拉斯法的人懷疑政府能否進行必要而相當準確的成本-收益分析。

7. 只要消費者由于壟斷價格額外支付給生產者1美元,消費者狀況就會變壞1美元,而生產者狀況會變好相等量。這種從物品消費者向壟斷所有者的轉移并不影響市場總剩余——消費者和生產者剩余之和。換句話說,壟斷利潤本身并不代表經濟蛋糕的規模縮小;它僅僅代表生產者的那一塊大了,而消費者的那一塊小了。除非由于某種理由認為消費者比生產者更重要——這種判斷已超出經濟效率的范圍之外——否則壟斷利潤不是一個社會問題。

8. 競爭企業市場與壟斷企業市場之間的關鍵差別:在競爭市場上,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在壟斷市場上,價格大于邊際成本。

9. 為什么會產生壟斷?

?如果一個企業是其產品惟一的賣者,而且如果其產品并沒有相近的替代品,這個企業就是壟斷。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壟斷者能在其市場上保持惟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他企業不能進入市場并與之競爭。進入障礙又有三個來源:?

◎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

?◎政府給予一個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的權利。

?◎生產成本使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

10. ◎在短期中,當企業不能收回其固定成本時,如果物品價格小于平均可變成本,企業將選擇停止營業。在長期中,如果價格小于平均總成本,當企業不能收回其固定和可變成本時,企業將選擇退出。

11. 參考資料? 覆水難收與沉沒成本

?在你的生活中或許有時有人會對你說“覆水難收”,或者“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這些諺語含有理性決策的深刻真理。經濟學家說,當成本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收回時,這種成本是沉沒成本。一旦成本沉沒了,它就不再是機會成本了。因為對沉沒成本無所作為,當你作出包括經營戰略在內的各種社會生活決策時可以不考慮沉沒成本。

13. 案例研究? 生意冷清的餐館和淡季的小型高爾夫球場 你是否曾經走進一家餐館吃午飯,發現里面幾乎沒人?你會問為什么這種餐館還要開門呢?看來幾個顧客的收入不可能彌補餐館的經營成本。 在作出是否經營的決策時,餐館老板必須記住固定與可變成本的區分。餐館的許多成本——租金、廚房設備、桌子、盤子、餐具等等——都是固定的。在午餐時停止營業并不能減少這些成本。當老板決定是否提供午餐時,只有可變成本——增加的食物價格和額外的侍者工資——是相關的。只有在午餐時從顧客得到的收入少到不能彌補餐館的可變成本,老板才在午餐時間關門。

14. 企業的停止營業標準是: 如果P<AVC,停止營業。 這就是說,如果物品的價格低于生產的平均可變成本,企業選擇停止營業。這個標準是直觀的:在選擇生產時,企業比較普通一單位所得到的價格與生產這一單位必定引起的平均可變成本。如果價格沒有彌補平均可變成本,企業完全停止生產,狀況會變好一些。如果條件改變,以致價格大于平均可變成本,企業可以重新開張。

15. 在利潤最大化產量水平時,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正好相等。

16. 競爭市場、有時稱為完全競爭市場,是指有許多交易相同產品的買者與賣者,以至于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是價格接受者的市場。有兩個特點: ◎市場上有許多買者和許多賣者。 ◎各個賣者提供的物品大體上是相同的。 由于這些條件,市場上任何一個買者或賣者的行動對市場價格的影響都是微不足道的。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把市場價格作為既定的。

17. ◎企業總成本可以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

固定成本是在企業改變生產量時不變的成本。

可變成本是在企業改變生產量時改變的成本。

?◎兩種相關的成本衡量都是從企業的總成本派生出來的。平均總成本是總成本除以產量。邊際成本是如果產量增一單位總成本應該增加的量。

18. ◎當我們分析企業的行為時,重要的是要包括生產的所有機會成本。一些機會成本是顯性的,例如,企業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另一些機會成本是隱性的,例如,企業所有者在企業工作而不去找其他工作所放棄的工資。

19. 只要邊際成本小于平均總成本,平均總成本就下降。只要邊際成本大于平均總成本,平均總成本就上升。(比如生產了20輛汽車,成本20萬,此時平均成本1萬。若生產21輛車,成本20.5萬,那么邊際成本為0.5萬,小于1萬,故平均總成本下降)索斯蒂·特爾瑪成本曲線的這個特征不是與例子中所用的特殊數字相吻合:它對所有企業都是正確的。 為了說明其原因,考慮一個類比。平均總成本像你的平均成績點。邊際成本像你下一門課將得到的成績。如果你下一門課的成績小于你的平均成績點,你的平均成績點就下降。如果你下一門課的成績高于你的平均成績點,你的平均成績點就上升。平均與邊際成本的數學和平均與邊際成績的數學完全相同。

20. 平均成本告訴我們,如果總成本在所生產的所有單位中平均分攤時,普通一單位產量的成本。邊際成本告訴我們,生產額外一單位產量引起的總成本變動。

21. ◎當考慮稅法的改變時,決策者經常面臨效率與平等之間的交替關系。大多數關于稅收政策爭論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對這兩個目標的側重不同。

22. ◎美國政府用各種稅收籌集收入。聯邦政府最重要的稅是個人所得稅和用于社會保障的工薪稅。州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稅是銷售稅和財產稅。 ◎稅制的效率是指它給納稅人帶來的成本。除了資源從納稅人向政府的轉移,稅收還有兩種成本。第一是稅收改變了激勵和行為引起的資源配置扭曲。第二是遵守稅法的管理負擔。 ◎稅制的平等涉及到稅收負擔是否公平地分配到人民中。根據受益原則,人們根據他們從政府得到的收益來納稅是公平的。根據支付能力原則,人們根據他們承受財務負擔的能力來納稅是公平的。當評價稅制的平等性時,重要的是要記住從稅收歸宿研究中得出的結論:稅收負擔的分配與稅單的分配不是同一件事。

23. 決定所得稅無謂損失的是邊際稅率。

24. 邊際和平均稅率各自都包括了有用的信息。如果我們想知道納稅人作出的犧牲,平均稅率是比較適用的,因為它衡量收入中用于納稅的比例。與此相比,如果我們想要了解稅制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激勵,邊際稅率就更有意義。

25. 平均稅率和邊際稅率。平均稅率是支付的總稅收除以總收入。邊際稅率是對增加的1美元收入征收的額外稅收。例如,假設政府對第一個5萬美元收入的稅收為20%,而對全部收入中超過5萬美元以上部分的稅收為50%。在這種稅收下,一個有6萬美元收入的人納稅1.5萬美元。(稅=0.2×50000美元+0.5×l0000美元。)對這個人來說,平均稅率是15000美元/60000美元,或25%。但邊際稅率是50%,因為如果納稅人每賺到額外的1美元,稅收就增加0.5美元。

26. 無謂損失并不是來自喬,即納稅的人,而是來自珍尼,即沒有納稅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