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繭可以蛻變為美麗的蝴蝶,也有變成毒蛾的可能。突然想起電影《沉默的羔羊》,電影中水牛比爾殘忍的殺戮后,在受害者口中放入了一只死亡的蛹繭,經過檢驗,此蛹繭是經過精心飼養的毒蛾。
關于水牛比爾為什么要在被害人口中放進一只蛹繭,電影似乎并沒有清楚解釋。電影另一處關于毒蛾的應是電影的海報——一個經典的張開翅膀的毒蛾停留在少女口上的圖像,仿佛將少女(女主?)欲張之口緊閉。這2次出現的毒蛾,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思考。(Ps 覺得漢尼拔逃出監獄時將獄警殺死所綁在半空中的形象也類似一只展開翅膀的毒蛾,不過因為是我的想象,所以這次簡書先不將其列入內~)
影片中說過一句話,蛹繭代表著蛻變和新生。在我看來,展開雙翅的飛蛾更是象征了一種期待和希望。與之相反,水牛比爾在殺死女性之后,將蛹繭放在被害人口中,而那不是一只隨便在哪個角落捕捉到的一只蛹,而是水牛比爾精心飼養的,喂養了甘甜的蜂蜜和甘泉。從任何一個“正常”人角度,比爾都是一個十足的“變態”,渴望成為女性卻沒有女性該有的品質。但顯然,成為女性是比爾內心最珍視和最迫切的期待,性別轉變是他仿若飛蛾一般的蛻變,但社會的不認同以及比爾幼時受過的傷害等等,使他夢想之中的蛻變暫時只能像一只小小的可憐的蛹繭一樣,被束縛在黑暗的角落,甚至是被害人的口中。在這樣一個地方,比爾表達了他對世人,對社會的憤怒,也表現了他的“夢想”未能完成蛻變的無奈的現狀。
一只未知生物學屬性的蛹,可以成為斑斕美麗的蝴蝶,也可以成為一只毒蛾。海報上展翅的飛蛾,正好把少女的嘴遮蔽起來——想說卻不能說。這不僅僅是女主,水牛比爾,這個人也是任何一個社會中的普通人,一個擁有蛻變成蝶的夢想和希望的普通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自己的關于斑斕的蝶變的夢想和期望并不能輕易得以說出,不愿沉默卻不得不沉默,不愿劍走偏鋒或許偏偏就只有華山一條路。被壓抑之下的夢,被摧殘的夢,或許終將使人不健全甚至扭曲?
在沉默之中,選擇屈從還是反抗?堅守還是放棄?兩者都那么艱辛,屈服者難受庸碌終生,反抗者易成異類,或許處于光明燦爛之中或許棲身于黑暗和陰影之下,羽化成蝶或者蛻變成蛾,在于行動,在于社會,但悲哀的是,我們很多人都會將后者的因素最大化。于是才出現了水牛比爾,食人魔漢尼拔等令人發指的暴行。
于是想起,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在大多數時候,沉默的羔羊比“爆發的羔羊”要更可憐一些,或許盡管是相似的悲劇命運,但后者卻終究幸運,又勇敢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在人生和世界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心中的“蛻變”都值得尊重,這或許沉重,卻令人欣喜。
越寫越覺得人首要尊重的是生命。如此沉重的話題,結束在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