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眾望所賴的哭墻。
這個名字注定悲壯的色彩,讓人們初聽的時候就投以博愛。
是墻縫里紙條的愿力,是祈徒淚流的秘告,還是發自安息日這個,對家與族更加抱著崇尚價值觀,對于國土民眾的團結儀式感的裁體。
然而,不管賦予了如何神秘的傳說與魔力。它的哭泣,是因為始終被催滅不得的穩固圣殿。三次建殿,兩次被摧毀,第三次,在國土最核心最莊圣之位建起后,還是被占領了。留給眾民所剩,僅僅是圣殿周圍的這堵圍墻,也于是,他們只能選擇西面這里,離圣殿離上帝最近的地方,去表達這一墻之隔的朝圣,和祈愿:Shala Sharom~
這句禱告詞意為,世界和平,民生幸福。
聽到這句,我忽然明白,為什么總說,在哭墻每個人的祝福是為世界為別人的祝福。我想,這面墻的力量,猶如維護世界安寧的精神核武器。以色列人若是奪回圣殿,一旦墻被摧毀,最終必帶來宗教的紛爭,本質是對統治欲望搶奪的大戰。
這對三大宗教發源之地,是犯界,更是犯誡。最初信仰的起源,本是對心靈,精神和意志的最高統治。我認為以色列的智慧也在于此,圣殿的宿命,是權利的認命,是民族的使命,他們深靜沉默地共同領悟到,信仰的裁體是無形的,幻滅的,只有內心精髓的共同業力修升,他們才會擁有永恒巨大的力量。要實現這點,唯有去愛和努力,才得以形成最具有統一的自我管理,最終眾流歸位。
走在耶路撒冷這座老城,每片區域的分隔都是如此。僅僅是一條街,一扇門,或者一面墻。除了穆斯林是禁地,我們都能感到民眾對愛的慈神。
記起昨天一行的小北問我說,你作為佛教徒,在這里屬于異教,你是什么感覺和態度,可以感受到有召喚的體驗,還是排斥這些完全不一樣的戒律規旨。
我對小北說,我是完完全全的尊重和敬畏。
但這只是禮貌性回答的態度。
因為對此的思考從未停止,也不能停止。所謂教靈的召喚,或許存在本緣的歸類,和皈依的愿信時世。但這只是形式。
宗教分門別派,但信仰端賴愛止。
大愛,是共同的追求,不管是天堂,還是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耶穌還是釋迦牟尼,這些存在,都是為了每個人在修復自我,找到一條路和指引,無論走哪個方向,目的都是要用愛的力量,為生靈為土體,作更好的業界。
猶如這幾天我用努力的文字,去描述對教育對風俗的贊揚,是因為感動。這里的環境不是美,物質不是高大上,這是肯定,一片建立在沙漠地形的國家,經歷毀族滅頂的殺戮,到如今還是國土四面楚歌,不得安寧。因此這里的人從未對身外之物有過期待,也不對物質條件抱以理想。我卻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他們的幸福指數和滿足感恩。或許,他們創造力的豐盛信心,本身就是追求幸福的不滅方式,一切都可以有一天失去,都有可能被別人摧毀,唯有內心的力量,和愛的能力,在日日積累過程后,獲得智慧,不滅輪生。
生命是一場修行,在這里最適合不過。
而對信仰,他們只是用了分注的低調,去創造默契華麗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