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當中的that從句,很多童鞋不屑一顧:這還不簡單么?無非就是定語從句、賓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唄。
可是真正在CR題中,不少童鞋恰恰就栽在這個that上面。今天難得東哥沒課,就從CR題中挑出5個含that從句的句子給大家感受下。句子不長,但是結構上有一定難度,看你到底能否理解準確吧:
1
No motifs appear in the Sepphoris mosaics that do not also appear in the mosaics of some other Roman city.
2
Customers were so pleased that the insurance agency had responded to their complaints that they recommended the agency to their friends.
3
There are works that can conclusively be attributed to Pescard that are not evenmentioned in the treatise from the early 1500's.
4
The methane that is used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would generally be used as a substitute for a fuel that does not produce any greenhouse gases when burned.
5
Legislation has been proposed that would allow herbal treatment manufacturers to use in their advertisements customers’ claims that this treatment effectively combat certain diseases.
下面是解析:
1
1. 句子結構:如上圖所示。
2. 句子大意:沒在羅馬其他城市馬賽克中出現的圖案,也沒在S的馬賽克當中出現。(注意這里和雙重否定是有區別的:羅馬沒有的S也沒有,但是羅馬有的不能肯定S有沒有。)
3. 修飾對象的判斷:一個句子的最核心內容是動詞,that從句中的動詞appear,發出者顯然不可能是that前的mosaics(mosaics appear in mosaics不合邏輯意思。)實際上按照正常讀者閱讀順序上,前面的主句出現了appear,很自然能理解從句中的appear是同一發出者。
4. 語法現象解析:有同學覺得這是所謂的“跳躍修飾”,實際上跳躍修飾是不可以跳過謂語動詞修飾的。這里真正出現的語法現象是定語后置。我們來看一下如果不后置這個句子會是怎樣:
No motifs (that do not also appear in the mosaics of some other Roman city) appear(in the Sepphoris mosaics).
這個語序的句子并不是錯的,但是由于主語太長,又沒有賓語,就顯得“頭重腳輕”。這個原則不是絕對的語法錯誤,但是從英語文化的思維習慣和審美方式考慮,約定俗成的產生了這么一個規則。因此這里將定語從句后置,便于讀者(native speakers)的閱讀。
2
1. 句子結構:如上圖所示。
2. 句子大意:客戶對保險中介回應他們的投訴感到非常高興,所以把這個中介推薦給了他們的朋友。
3. 修飾對象的判斷:這里有兩個連在一起的that從句。注意到這兩個that在從句中都不充當成分,所以排除定語從句;同時這兩個that在主句中不充當名詞性成分,排除名詞性從句。那么剩下的一種情況就是狀語從句。注意到pleased前面有個so,so that我們是知道的,肯定有一個that是和so聯系起來的,表結果。第一個that從句是過去完成時,意味著發生時間更早,不可能做結果,肯定是第二個that做結果。
4. 語法現象解析:這句句意其實不難理解,但不仔細分析不容易幫助我們理解GMAT考試的語法規則。
第一個that從句其實在各類所謂的官方語法教材上是有爭議的,但這個結構我相信每個童鞋都知道:
I'm glad that you are here.
I'm afaid that you cannot reach there on time.
為了讓大家感受一下學術上的分歧,我稍微引用一下專家觀點供大家參考(此圖不看也無所謂)
當然了,糾結這個爭議沒有意義,其實只要有一個統一的合理理解就可以了。這里我傾向于該從句表狀語修飾pleased,不過不是表原因,而是表對象:對于某件事高興。(這就解決了上述不能概括全體的問題。)
就看上面兩句:對于你在這兒這件事,我很高興。/對于你不能按時到達(這個可能性),我很擔心。其實從中文來看,都是形容詞的動詞化,在描述動詞化(glad/afaid)的對象。
那么第二個that從句,so that相信大家都懂的,我就不多說了。
5.通過這個句子結構,我們再引入一個概念:封裝。在傳統語法書中,對修飾對象我們通常都是找核心詞,比如這里that從句從傳統語法角度應該修飾pleased這個形容詞。但我希望引入一個編程上的的概念叫做封裝。
簡單來說,我們把第一個that從句和pleased連在一起:pleased that the insurance agency had responded to their complaints封裝成一個形容詞記為X,那么第二個that從句實際上修飾的是整個X(這其實在數學中經常用到)。那么從句意上理解起來就更順暢了:其實是因為解決了我們的投訴帶來的愉悅,使得客戶去做了一個推廣。
有同學就要說了:東哥你搞這么復雜,本來我學gmat就夠痛苦了,還給我制造麻煩!但是我要告訴你:如果你今天花1個小時明白了這個概念,會給你的SC學習帶來巨大的幫助,給你節約的時間遠遠超過10個小時。因為它可以幫你規避掉讓你非常頭疼的,結果導向的所謂“跳躍修飾”這個規則。當你真正理解了封裝之后,根本就再也不需要跳躍修飾這個概念了,也就不用因跳躍修飾復雜規則中啥時候能跳啥時候不能跳、啥時候合邏輯啥時候不合邏輯而糾結了。
實際上,很多RC的老師講閱讀時提到的“意群”概念,看上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本質上就是基于封裝的思維模式。(如果是有工科背景,尤其是學過編程的童鞋,可以回憶一下,不管是結構化設計的C語言,還是面向對象的C++,里面一定包含著封裝的基本概念。可以說絕大多數的計算機語言都起源于英文文化。)
關于封裝的方法,下一題的時候我還會舉例說明(以后我會找時間在視頻中更詳細的闡述這個思路)。
3
1. 句子結構:如上圖所示。
2. 句子大意:可以確定歸屬于P的作品當中,還存在一些作品甚至在16世紀早期的那本論著里都未提及。
3. 修飾對象的判斷:第一個that從句很容易判斷,這里不贅述了。關鍵是第二個that從句,與第一個從句之間沒有連詞,顯然不是并列關系。第一眼看上去好像在修飾P,但謂語動詞的復數形式are出賣了P,實際上從句意上看按傳統語法分析方法應該是所謂跳躍修飾works。
那么問題來了,兩個that從句都修飾works,中間怎么能不加連詞and呢?難道官方題目犯了語法錯誤?!但這樣的句子在CR里其實不少見。仔細思考一下,這里works that can conclusively be attributed to Pescard相當于一個名詞性成分,把它記做X,那么第二個從句的that指代的是整個X。我們用中文來類比一下這個限定關系:
買了勞斯萊斯的人當中,買了別墅的人=買了別墅的(買了勞斯萊斯的人)
這么看是不是好理解一些呢?
4. 語法現象解析:實際上,這種解釋可以說明跳躍修飾這個語法現象的本質。我們看下面這個結構:
A in B for C that do D.
這個結構當中 B for C是一個以B為核心詞的名詞性成分,我們可以把它封裝為小模塊X;而A in X又構成了一個以A為核心詞的名詞性成分,記做Y。that從句的句意有時候想限定C,有時候想限定X,有時候想限定Y,因此從結果上看,我們按傳統分析方法就發現了跳躍修飾這么一個現象。
但是結果導向的時候會發現,在SC題當中,有些定語從句從語法上說修飾C也沒錯,修飾B也說得通,所以造成了很多童鞋在跳躍修飾這個點上產生很大的困惑。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果你能看明白上面的分析,那么就好理解所謂跳躍修飾的意義在哪里,從而更好明白邏輯意思解題的重要性了:只要理解了作者的intended meaning,一定能準確的判斷that從句到底在修飾誰。
那有同學要問了,說的這么抽象,我還是不知道怎么判斷呀?我們之前提到了,句子的核心是謂語,所以判斷方法的核心就是主謂邏輯一致!這里不是指的單復數問題,因為SC干擾項本身就可能是單復數錯了。這里我所謂的主謂一致,指的是關注that從句當中的謂語動詞邏輯上由誰發出。所謂intended meaning,按照美國人的語言思維習慣,當他讀到that從句的內容尤其是謂語部分時,就會自動在前面遇到的名詞性成分(C/X/Y)當中篩選。咱們的童鞋一開始如果沒有建立這樣的思維模式,那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由近及遠,也就是先看C,C不行再看B,B不行再看A。這個原則帶來的結果就是:大多數情況我們會發現,that從句往往就近修飾;只有少數情況跳過了一個介詞修飾;跳過兩個介詞的題目在我當年備考過程中,印象里只有一題。
簡單小結一下,判斷定語從句修飾對象的時候,兩個基本原則:
主謂邏輯一致
由近及遠
4
1. 句子結構:如上圖所示。
2. 句子大意:用來發電的甲烷通常來說是作為一種替代品使用,用于替代一種燃燒后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燃料。
3. 修飾對象的判斷:按照上述由近及遠的基本原則,這里第二個that從句修飾fuel。有少部分童鞋理解成了修飾substitute,這樣的理解語法上確實說的過去,但和文章中明確給出的“甲烷燃燒釋放二氧化碳”是矛盾的。這就是所謂的不合邏輯。
5
1. 句子結構:如上圖所示。
2. 句子大意:有人建議頒布一項法規,該法規將允許中藥制造商在廣告中使用客戶聲稱的該治療有效抵抗某種疾病的評價。
3. 修飾對象的判斷:第一個that從句很明顯是修飾legislation。這里為什么放到proposed后面相信大家應該清楚了吧:避免頭重腳輕。第二個that從句是第一個從句當中的成分,修飾claims。
4. 語法現象解析:首先,定語后置這個現象我們前面已經探討過了,這里就不再重復了。其次,這里還出現了一個現象:in the advertisement這個狀語插到了謂語和賓語之間。這個點其實干擾了一部分童鞋的理解,甚至以為是一個use in的固定搭配,沒有發現后面還有賓語。一般來說狀語往往在句首或者句尾,那么為什么這里要緊跟used來修飾呢?首先這里要修飾use放句首肯定不可能,會修飾到would allow。那么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放句尾修飾會是什么情況:
第一種:如果放在claims后面:
to use? customers’ claims in their advertisements that this treatment effectively combat certain diseases.
你會發現,這個表達的意思發生了改變。這個結構,按照封裝思想分析,同位語從句的修飾對象,是做整個claims in their advertisements的同位語,從而in their advertisement修飾對象變成了claims。表意從“在廣告中使用claims”變成了“使用廣告里的claims”,好像廣告里本來就有這個claims,法律允許制造商在別的場合使用。
實際上按照傳統語法分析,這里in their advertisements變成了夾心修飾,從而造成了歧義。這順帶解釋了夾心修飾這個現象的根源。這個方式肯定不對。
第二種:如果再往后放到that從句后面:
to use? customers’ claims that this treatment effectively combat certain diseases in their advertisements.
這樣從結構上看,明顯in their advertisements變成修飾從句中的combat了,更不符合作者表達的意圖了。
所以,這里為了準確表達句意,只有將狀語前置到use后面,才能在不產生任何歧義的情況下描述清楚。
很多時候我們學習語法,是根據語法中看到的現象總結出來的經驗,這是一種結果導向的思路。但是有不少童鞋會發現,語法規則好像非常繁瑣,各種情況各種特例難以記憶和掌握。
實際上,了解現象的本質,會有助于理清楚為什么語法上會有這樣的規則,從而更好的協助我們記憶。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大家一些啟示,從一些小的細節去感受英語這種語言的內涵,不光提高備考的效率,更能提高英文的硬實力。
最后,還是祝童鞋們早日和GMAT說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