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沐今天四歲半了,吃飯這件事情對于他來說,就像噩夢一樣。
每天晚上到吃飯的時候,他都會顯得很不耐煩,一方面靜不下來,一方面表現出很疲憊,飯在嘴里也不愿意咀嚼,手上還要拿著玩具把弄,注意力很不專注,而且特別不喜歡自己吃飯,需要別人喂他,盡管他早就已經掌握了吃飯的技能,無論是用勺子還是筷子都不是問題。
過去,我們管這種現象叫小孩子發嗲,但是我想,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認識這個現象,試圖發現這背后的原因。
我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專注力不足。但這個猜想很快被我否定掉,因為葉沐是一個專注力極強的孩子,觀察一樣東西通常都可以超過45分鐘,因此,對于吃飯這件短時間的事情,不存在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然后我想,是不是他特別喜歡玩玩具沒有節制?事實證明,他從小是邊界感很強的孩子,哪怕是一個玩具對他來說特別有吸引力,但如果約定了再玩五分鐘,到五分鐘后,他仍然會放下玩具,因此絕不是不能從上一個邊界中脫離的問題,而且很多時候吃飯之前并沒有玩一樣東西愛不釋手的情況。
接下來我就開始研究,是不是他不會獨立吃飯?根據幼兒園回來的反饋,在幼兒園他是獨立吃飯的,包括跟我一起出門的時候,也是獨立吃飯的,并不需要人追著喂。
那是不是太累了呢?事實上他在吃晚飯之前,很多時候都經歷了一個長長的午覺,體力恢復很充分,并且之后仍然有足夠的體力可以參與到下一個活動中,所以絕不存在體力疲乏的問題。
牙齒不好咀嚼不爛?這個完全不成立,他的牙齒應該比我小時候好了太多,屬于正常的乳牙發育,咀嚼功能健全,比吃飯更需要咀嚼的行為也沒有問題。
那么只會有一個答案,就是這個場景下他是抵觸的。這個場景是什么場景呢?就是在家里吃晚飯的場景(因為在外面旅游時吃晚飯并非如此)。
在家里吃晚飯的場景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個不同,是家里的氛圍。其實我有時候想想,過分被忽視和過分被關注,得到的效果基本是一樣的。我在吃飯的時候,通常不太希望大家過分關注我,比方說告訴我要吃這個,要吃那個,同時要求我快點吃,坐好,別東張西望,這樣的被關注,會讓我感到非常不自在,進而對這個場景產生強烈的厭惡感。
第二個不同,是無趣。我回顧了一下晚上吃飯的場景,爺爺奶奶早早吃完坐到了沙發上,爸爸媽媽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或者交流一些話題,而這個過程對他來說,是孤立的,除了吃飯之外,并無能接入到整個過程的途徑,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無聊,一方面也并未被尊重,這樣的場景就像我們新加入一個公司,辦公室的同事不是埋頭做完工作下班,就是上班時三五成群聊著他們熟悉的話題,只有自己像融入不了這個群體,這樣的感覺是非常差的。
第三個不同,是可能真的需求不旺盛。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處于溫飽狀態,大家對于吃飯很重視,一方面是受市場經濟不發達限制,可食用的食材種類不多,營養不足,一方面是經濟上的拮據,使得我們盡量不鼓勵孩子們在正餐之外吃很多零食,希望所有的進食以正餐為主,所以,大家對于每一頓正餐都很重視,生怕沒吃完餓了。但是,今天的飲食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溫飽并不成為葉沐這樣的城市孩子需要面臨的問題,經濟上也并不拮據,相反,現在反而更為重視希望減少垃圾食品的攝入,關注營養本身。現在的孩子,很大程度上面臨營養過剩的問題,該如何面對呢?
很多人會說,飲食不規律,會影響健康。我想說的是,這些是不是被科學證明了,或者說什么是飲食不規律?如果我們從每天三頓改為兩頓,然后晚上以水果為主,是不是不規律,還是新的規律?人體適應新的規律需要多久,是一周,一個月還是五十年?
其實這些思考的答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反省,必須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可能才能認識到自己的焦慮情緒其實僅僅是自己的,而且也并不解決問題。
從明天開始,我會進一步思考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希望以更為快樂的方式,讓吃飯變得有趣起來,而不是一項任務。這是今天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