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極具影響力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一向以眾多的大牛和良好的社區氛圍出名。憑借著優秀的內容來源,知乎推出的資訊閱讀應用知乎日報去年就已經超過了 1500 萬用戶。
但在去年年底,知乎日報再次升級,而且直接改名為“讀讀日報”。這一改變在知乎粉絲中激起千層浪,由產品發現社區 MindStore?所舉辦的“MindTalk 線場”中我們邀請了知乎聯合創始人、COO 黃繼新,為你解答一切關于讀讀日報的疑問。
嘉賓簡介
黃繼新,知乎聯合創始人兼COO
精彩回答摘錄
第一部分:頁面文字交流
網友“我的偶像是二逼”:我想問一下,從去年 9 月份上線到現在,你覺得有無什么值得拿得出手的成績呢?
黃繼新:讀讀日報是在探索一個新的信息流轉方式,知乎是做 UGC 起家的,我們考慮的是,「把話語權交給每個人」這件事,是不是可以從問答、專欄文章寫作,拓展到內容推薦上?因此,讀讀日報采取了一個非常不同的方法:讓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好內容的推薦者,人人都可以做主編。這是一種給互聯網上海量內容進行篩選的新方式。
讀讀日報從上 線到現在差不多一個季度,「人人皆可做主編」這點得到了非常好的驗證的。到目前為止,讀讀日報上已經涌現了 3 萬主編,5 萬日報,每天有 1500 篇內容在讀讀上得到推薦,涵蓋的領域也非常廣,有熱門的新聞事件(比如 ISIS 巴黎暴恐事件和快播庭審的推薦內容質量都非常高),有專業的行業領域資訊(比如關于運動品行業、互聯網金融、虛擬現實、機器人、法律等等各行各業主題的日 報都非常受歡迎),特別讓人驚訝的還有深度閱讀類的內容推薦,讀讀上出現了很多致力于挑選和推薦深度長文的日報,訂閱量、閱讀數都比我們對整個市場的認知 要高得多。此外,讀讀日報的用戶停留時間和閱讀篇數也非常好:平均每用戶每天的停留時間在半小時以上,平均每個用戶每天閱讀的篇數達到了 10 篇。
網友“歐陽”:讓每個人成為主編,背后的驅動力在哪里?推薦的難度雖然更低,但與創造相比,成就感同樣也低?你們采取什么機制去驅動用戶參與到這個游戲中。
黃繼新:說到驅動力,其實我們有一個非常樸素的想法:人們的創造力得到釋放之后,會有多少人產生創造行為?這個答案很可能是不可思議的。知乎社區釋放了內容創作上的創造力,讀讀日報致力于釋放內容推薦上的創造力。
的確,在成就感上,每個人的成就感闕值是不一樣的,但就先前提供的數據來看,已經有非常多的主編因為將自己認可的好內容推薦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從而收獲很多成就感。
此外,我們跟很多主編進行訪談,發現很多主編不僅僅是推薦好內容,而是將自己感興趣的、關注的內容進行梳理和整理。這也是他們獲得成就感的來源之一。
還有一種成就感,是一些日報有不止一個主編,多個主編互相之間推薦彼此欣賞的內容。人們很愿意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就某一主題進行內容推薦。
我不認為十億人的成就感來源都是一樣的。但讀讀日報如果能讓一百萬人、一千萬人成為主編,這會給內容流轉帶來巨大的變化。
網友“歐陽”:與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一點資訊的關鍵詞搜索形成tag欄目等其他咨詢客戶端相比,你們的優劣勢在哪里?
黃繼新:產品邏輯和產品所基于的理念不一樣。我們相信,如果每個內容后面都是真實的人的推薦,推薦的內容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主題,推薦的人有獨特的品位和氣質,這對內容的閱讀體驗來說是一個很大的不同。
網友“歐陽”:既然有了知乎日報,為什么還要推出讀讀日報?這兩者是否會有一定的重復性?
黃繼新:知乎日報從一開始創立就是奔著「內容由真實的人來篩選和推薦」這個目標去的。在這個大目標下面,知乎日報從 2 個編輯,每天 20 來篇知乎上的精選內容起步。讀讀日報在這個目標上往前邁出了一大步:讓所有人都可以當主編,范圍不僅限于知乎。現在,知乎日報是讀讀里的一個日報。
網友“W”:您所認為的主編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
黃繼新:任何一個在某一類內容上有鑒別力和判斷力的人,都可以在讀讀上成為主編。
所謂的某一類內容,可以是很小眾的 (比如「數學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語言」日報),可以是很大眾的(比如講新聞的「WTF!!!」日報,講電影的「正在上映和即將上映」日報),可以是垂直行業 的(比如「好好做營銷」日報,「懂點汽車好聊天」日報),可以是興趣的(比如「意大利足球動態」日報,「羽毛球愛好者」日報)。
網友“ttk”:讀讀上的文章質量好、有意思,但手機閱讀一定長度的文章需要頻繁劃動翻頁,耐心有限,我經常通過 QQ 發到電腦上看,讀讀考慮做網頁版嗎?
黃繼新:從趨勢上來看,現在長文閱讀在手機端的閱讀有興起的態勢。從先前回答中提供的讀讀自己的數據上來看,也印證了這點。人們一定是在手機上消費內容的,這已經不是未來。
第二部分,微信群交流開始:
問題一:我也是做社區的,但是發現 UGC 的內容質量很難保證, 讀讀日報通過怎樣的機制來保證應用首頁打開都是用戶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黃繼新:知乎社區從上線第一天到現在,我們所鼓勵和反對的東西從來沒有變過,一直都非常明確。
讀讀也是如此。
一方面,產品創造者自己得想清楚,另一方面,得從產品的各個細節傳遞出來。
問題二:讀讀讓每個人都能做主編——這種需求(或者說沖動)廣泛和強烈嗎??現在主編要發得多才能上熱門日報,上了之后每天發一篇甚至更多才能不掉下來,「多發」在上熱門的權重中占太大了,這樣讀讀將被多發的 人/團隊/機構 占據,而不是發好內容的。?對此繼新老師怎么看?會有什么舉措?
黃繼新:先前在 MindStore?頁面上的一個回答里,我有提供了讀讀的不少數據。目前我們上線一個季度,已經有了 3 萬主編,5 萬日報,每天 1500 多篇內容得到推薦,這些數據其實已經說明了這個需求是否強大。
坦率地說,在同樣的主題和內容質量下,更新頻率高一些的日報,自然是要比更新頻率低一些的日報,更能吸引讀者,也更能讓讀者建立明確的預期。當然,這里面有一個前提,提問者可能注意到了,同樣的主題和同樣的內容質量。我們還是會堅持質量至上,主題多樣靈活。
問題三:對于讀讀日報這類閱讀社區來說,怎么樣可以最快地發現靠譜的人,靠譜的信息呢?
黃繼新:幾個方法:
1. 綁定知乎賬號后,你在知乎上關注的人如果在讀讀上是主編,你就能直接找到。這樣,你認可的知乎用戶,可以最快成為你在讀讀上的靠譜來源。
2. 讀讀日報的「發現」版塊,都有系統根據算法每小時更新一遍值得推薦的日報和文章。
3. 每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到有多少個日報推薦,在這里也能根據你認可的好文章,找到值得關注的好日報。
4. 每篇文章的評論區里,主編們的推薦語也會優先展示,你也可以根據你喜歡的推薦語,找到值得關注的好主編。
我們后續也還會不斷地繼續優化讀者這方面的體驗。
問題四:請問您認為在讀讀日報運營中最重要的三個數據指標是什么,為什么?
黃繼新:主編活躍度,讀者閱讀篇數,讀者停留時長
問題五:微博的輕雜誌也是尷尬登場,讀讀日報如何通過現金和精神的雙重分享達到信息的有效爆炸傳播?
黃繼新:這個問題有點拗口,我只能根據我的理解盡量回答一下。在先前的一個回答里,我提到了,人們分享的動力來源是有很多的。目前在讀讀日報上,已經涌現了非常多有不同動力來源的主編和日報。正如知乎社區發掘出了人們撰寫優質內容的動力,讀讀日報的數據也已經展現出了人們挑選和推薦優質內容的動力。
問題六:讀讀日報需要用戶主動整理信息,但是除了提供這樣的好處外,讀讀日報還有用怎樣的方式來吸引用戶參與?以及如何讓他們有興趣持續參與?
黃繼新:還是關于主編動力的問題。其實,我們在讀讀這個產品開發之初,就已經梳理出了用戶的十多種不同動力。但出于做產品的謹慎態度,我們會通過上線后的真實數據來看這些想法,哪些得到了驗證。我之前在網頁上的回答已經提到了很多不同動力來源,這些都是驗證的結果。就這一點而言,主編展現出來的動力的不同來源,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多,還要豐富。多關注一些不同的日報,就能發現這點。如果讀讀能夠成為又一個優秀的、新穎、獨特的 UGC 范例的話,你會看到它上面可以承載的用戶動力的豐富度是會超過想象的。
問題七:讀讀日報可能更多是用戶個人閱讀趣味的體現,到最后讀讀日報是否也會形成一批專家?
黃繼新:有可能。有可能的意思是,閱讀趣味和專家不一定劃等號。專業類的內容,可能會,而且也應該是;興趣類的內容,可能會,也可能不會,這要看某個日報的主題是怎樣的。比如,關于電影或者家居的日報,你說是大眾還是小眾,但主編的專業性是會給不同的日報帶來不同的特色。再比如,關于購物或音樂推薦的日報,贏得讀者的原因,是個人的獨特審美或趣味,這很難用「專家」來說是還是不是。現在來看,這兩類日報都在讀讀上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問題八:雖然說你解釋了很多遍開發讀讀日報的初衷,但是還是想知道,除了“讓信息流通”這個愿景外,讀讀日報對于知乎來說的意義是什么呢?
黃繼新:對于知乎整個公司而言,先前說過,知乎致力于放大個體的價值。讀讀日報和知乎社區一脈相承,在不同的創造力層面去釋放個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