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左傳(1) - 代序

——歡迎轉載但請注明出處——

大約是2003年或2004年夏天,我從北京返鄉探親,飛機延誤,在機場候機閑逛時買了本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原只是消磨時光,不想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在飛機上就看完了上冊,到家連夜看完全書。這是我對本民族文化和華夏歷史產生興趣的開端,所以,無論南懷瑾先生如何被人褒貶,我心中始終感念老先生為我打開的這扇窗。

讀書時,歷史是除了英語之外我最討厭的學科,好在學的是理科,可以完美地回避掉。突然對歷史有了興趣,但處于“唐宋元明清,我也分不清”水平的我一時不知如何下手。這時,感謝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救了我。這本書,處處是柏楊先生的“奇談怪論”,是一部非常主觀而且觀點偏激的通史。但對歷史小白來說,柏楊先生文風可算是倡流行網文之先,很吸引眼球,先生的文筆又遠勝于流行網文,所以只要真的對歷史有點兒興趣,就不太容易看睡著。

感覺到《中國人史綱》的強烈主觀性后,就想找一本相對客觀的通史。當時選的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這本書是錢先生在抗戰時期寫成的,可算是先生的心血之作,前面幾十頁的引論已足以看得人血脈賁張。當時出于對錢穆先生的熱愛,但凡是先生寫的書都買回來讀。終于發現,錢先生的歷史并不比柏楊先生客觀,而且,錢先生主觀得特別隱蔽,讓人防不勝防。

其間,零零散散看了很多國學、史學入門書籍,發覺最吸引我的,是春秋這段歷史,那個時期的人物、思想實在讓我著迷。為了免于再入于別人的主觀歷史,決定自己讀原始史料,主觀自己的主觀。粗覽春秋三傳,公羊和穀梁這種經文解釋性的文體不是我所愛,《左傳》最合我的口味,我的筆名“佐撰”也是由此而來。

2006年初的春節長假開始讀《左傳》,以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為主要讀本,輔以《史記》,偶爾參考《國語》,當然還有互聯網這本良莠不齊的參考書。當時想著《春秋左傳注》不過只是四冊書,不到兩千頁,一年看不完看兩年,兩年不行三年還看不完?誰知一看才知道,很難,有時,一整個晚上查字典、查資料忙活得四腳朝天滿頭大汗才馬馬虎虎看懂兩小段。這樣足足看了七、八年才勉強算是通讀了一遍。

這七、八年,邊看書邊寫些筆記,以強化記憶。當然,我寫的這些會被真正學歷史的人嘲笑,治史的方法既不得當,記錄的內容也并不精準全面,甚至因為我個人古文及史學功底不足還會錯誤百出。好在我并不想當一個嚴肅認真的歷史學家,我只是想寫一系列通俗的八卦的小故事,如果有人因此對這段歷史發生興趣,我就要躲在被窩里偷著樂幾天了。

這個系列目前九到十萬字,暫名《八卦左氏春秋》。

注:因為不過是寫通俗故事,措辭很不嚴謹。比如,當時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其他諸侯國君都是以公侯伯子等爵位稱呼,不能以“王”稱呼(楚國是例外,后文專門有八卦講這段故事)。而眾所周知,“皇帝”這個詞是秦始皇發明的,在周朝時還不存在,更不要說“皇上”這個詞了。但為了扯淡方便,文中往往不分天子諸侯統統稱為“皇上”。凡此種種現代詞匯只是方便理解而已,讀者需明辨。

…………好想有一位靈魂畫手為我畫插圖…………

………然而并沒有,只好我自己寫個書名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