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觸到一個國外的項目,做注冊登陸的功能時,他們提出要遵守美國的《美國兒童網絡隱私保護策略》。那么,當遇到國際化項目的時候,在設計上應該注意什么呢?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美國兒童網絡隱私保護策略》,策略要求:禁止以不公平或欺詐方式收集、使用及披露十三歲以下兒童網路個人數據;任何透過網路公告、筆友、電子郵件服務、留言板或討論室等途徑,收集十三歲以下兒童個人數據,包括姓名、地址、電子郵箱地址、社會安全號碼、電話等必須:(1)做網站上有顯著連接,以告知其收集、使用及披露兒童個人數據方式,說明文字必須予以清晰,避免參與者產生誤解。獲得該兒童父母的同意。(2)除特殊情況外,必須征得家長的同意,即使實現已經征得家長同意,但若收集、使用及披露的方式有重大改變時,需要再次征得家長同意。(3)家長憂權力審視其子女數據檔案。(4)家長憂權有求刪除其子女或禁止數據被進一步收集或使用。(5)使用合理的方法,讓父母有機會防范其12-17歲子女的個人數據被收集或使用。(6)建立合理的程序,確保被收集的兒童個人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那么根據這個規則(同樣適用于移動app),設計上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在明確的位置,顯示“隱私策略條款”,并且在“條款”中,有明確的針對兒童的隱私策略描述。比如雅虎、微軟、微信、facebook等,都在隱私策略中,明確的描述了對未成年人隱私保護的策略。
第一條要求滿足了,后面的幾條怎么辦呢?
如果用戶都能自覺遵守規則,那么事情就變得簡單很多,產品只要做好數據可追溯,滿足父母提出的要求就可以了。但是注重效率的用戶并不會這么想,所以,判斷用戶是否是兒童的任務就落到了產品頭上。如何判斷這個用戶是兒童呢?我想從寬泛到嚴格可能有著么幾種方法:(1)做數學題或者比較復雜的操作-類似于圖靈測試。這個方法不能完全準確的甄別用戶是否是兒童,但是操作簡單,能阻擋大部分的兒童用戶,目前很多產品都采用了這個方案。(2)選擇年齡-誠實的孩子會選擇真實的年齡,依據出生年月或年齡判斷是否為兒童。(3)實名制-填寫身份證號,這個方案在國內特別常見,回憶一下,你在注冊游戲賬號的時候,是不是被要求填寫身份證號呢?(4)填寫銀行卡號-這個方法在國外曾經使用過,但是遭到了銀行機構的反對。
解決了判斷是否為兒童的問題后,我們就要開始設計一條完整的兒童注冊流程了。當然如果你本來就是成人網站,那么流程到此結束~~
根據規則,兒童注冊app時,必須告知家長,所以,在注冊流程中,要增加家長的環節。
為什么要增加一個賬號未激活的標記呢?因為接受憑證的是第三者(父母),無法保障信息立刻就返回給用戶,所以需要標記一個賬號的未激活狀態來做一個時間上的緩沖,這樣,就可以讓用戶繼續瀏覽和使用其他不需要注冊登陸才能用的功能,而當用戶再一次觸發登錄時,要求用戶填寫憑證即可。
設計不僅要遵從設計規范,為用戶帶來效率和使用的快感,同時也不能忽略法律法規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8月1日起,國內也要開始進行移動端實名注冊,對產品和設計上肯定也會帶來一些影響。舊的賬號需不需要增加驗證,如果增加,流程應該怎么樣?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