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一個姑娘據說盛怒跑出自己的車子,被野生老虎吃掉,我的朋友圈和訂閱的微信號都被“遠離憤怒的人”刷屏,而憤怒也被強化了“負能量”的標簽。
我覺得有些不安。對我來說,憤怒,挺無辜的。
我們不能遠離憤怒。憤怒和開心、悲傷、激動、恐懼一樣,是一種能量,提醒我們內在的傷口被觸動了,它需要被自己看見、承認和接受。
我們和憤怒之間有深深的誤會。
憤怒 ≠?攻擊行為
憤怒并不直接導致攻擊行為,就像信號彈不等于開槍一樣。真正導致攻擊的,是我們當時強烈想要做些什么來改變對方的沖動。也因此,往往主動性強的人容易有攻擊行為(所以他們容易被叫做“進攻型”的人,呵呵),而被動型強的人往往不容易有攻擊行為,但并不表示被動型的人不會憤怒。
攻擊行為不是憤怒的真正出口
攻擊行為(吵架、打架、誹謗詆毀、批評等等)無法緩解憤怒,我們很多人都有“越罵越兇”的體驗。有些人說“發過火以后爽多了”,其實爽的不是憤怒被釋放了,而是對方迫于強大的壓力改變了行為,讓發火的人滿足了“改變對方”的愿望。有時對方如此強大或權威,我們做不到改變ta,所以就通過向服務員、客服等之類無法與自己爭吵的人“發邪火”,達到改變對方的錯覺。但這都不代表那股憤怒被釋放了,它仍然留在身體內。經常發火的人會遭到積蓄憤怒的猛烈侵蝕,罹患心腦血管或是腸胃、生殖系統的疾病。
憤怒的價值
憤怒的初衷,往往是要維護自己的權益或信念,或保護自己珍視的事物或人。滿足基本教育(能區分最基本的是非)的憤怒,其實是“正直”的種子。一個接納憤怒的民族或國家,往往在“公平”這一領域能做出令人欽佩的成就。而有長遠歷史的文化(東西方都有),卻經常嚴重排斥憤怒。我個人認為,并非真的憤怒多么“有傷風化”,而是這些文化都經歷過等級制度,“憤怒”特別容易引發上層階級的威脅感與羞愧感。(說到這里,打個岔,我特別熱愛這個電影的名字——《光榮的憤怒》,并竊以為這個附隨主角的名字,其實是個深遠的隱喻。)
我們該如何面對憤怒?
1、松綁自己對憤怒的成見
誠心的問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我偶爾可以憤怒?找出這些你覺得合情合理的情況,允許自己憤怒。只有承認憤怒是一種自然的情緒,不貼標簽,才不會受到它的反擊。
2、找到合適的方式表達憤怒
“表達”憤怒,是指直接告訴自己或別人:我生氣了。表達憤怒的核心,是讓自己或對方明白你的感覺,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的行為,僅此而已。這才是憤怒的真正出口。我們之所以那么排斥憤怒,是因為太多人不會表達憤怒——我們常常摔桌子踢板凳的“表現憤怒”引發恐慌,或是意圖證明對方是錯的,讓人感到被攻擊。
3、個人成長,治愈憤怒背后的傷口
在大多數情況下,憤怒不是源發性的情緒,它背后,往往藏著內心深處的不安和無助。當我們從根源上修復或超越了這些(其實大多是被內心“創造”出來的)傷口,我們用來自我保護的憤怒,自然也就少了,不容易因為同樣的事情復發。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警惕自己投機取巧的意圖,想要快速達到“平和”,而不愿踏踏實實面對沖突。我帶活動時,經常有人問:如何對XX表現出友善,改善我們的關系?而只要稍作了解,我就感到當事人濃濃的怨氣。我回答不出一個速效的辦法。明明胸中有團火,卻假裝心平氣和,是沒有用的。“平和”同“善良”一樣,都是高階的品德,需要修煉而成,如果想通過方法去偽裝,后果更嚴重。
看到這里,你有沒有突然回過神來,發現那些“遠離憤怒的人”的想法本身也懷著憤怒——被經常“表現憤怒”的人攻擊后,儲存著一肚子氣,突然找到一個愛發火的受害者來發邪火?(哈哈,狡猾總是顯得這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