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需求不只一種,但對于想在寫作這條路上走更遠的小伙伴來說,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才能源源不斷寫出專屬于自己風格的文字。
然而一本書內容那么多,那么厚,怎樣才能把它記住,變成自己的智慧并持續輸出呢?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這樣說的:當我們為別人分享講解一件事時,就會對它的理解更深刻些。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
看到這句話之前,別說輸出了,連讀書筆記我都懶于記。以至于看了那么多書,仍然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提筆忘字。
關于記讀書筆記,知易行難,讀書時總想一口氣讀下去,如果為了記讀書筆記而被反復打斷,想想都是一件掃興的事。
但看到書里講到的兩個方法,還是決定踐行。對,就是摘抄加感想。摘抄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寫出自己的感想則可以加深理解。
是的,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不去積極輸出,也無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可以忍受暴力,但我不能忍受蠻理,使用蠻理是不公平的,它是對智力的侮辱。——奧斯卡·王爾德
這句話讓我想起一些不講道理的波皮無賴,對于他們,你按常理出牌簡直是對牛彈琴。道理是講給講道理的人,對于不講道理的人,還是不要對牛彈琴了。
常聽到一些大牛說小王說話有邏輯,小張的文筆雖然好,但是沒邏輯。激起了我對邏輯的好奇。
《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是美國常春藤名校入學考試必備讀物。書中對人的思維模式,如何進行創意思考,如何做決策,如何進行論述分析,都講的很透徹。
看完常出現的推理漏洞那一節,把橘子跟蘋果做比較,以偏概全,對相關的證據視而不見,混淆因果關系時才明白,說話時的推理漏洞可以馬上糾正,寫作出現這種漏洞,就直接會影響到自己的品牌形象了。
有人說會說話就會寫作,深以為是。那些語言表達能力強,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也能寫出好文章吧。
看到這本《溝通圣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好歡喜,文如其名,果真信息量大。
我們常常認為溝通即語言溝通,其實不然。溝通不光是嘴要會說,還有耳要會聽,身體要會配合。打電話,求職,開會,演講都是溝通。
當然,和寫作有關的,這一段話就夠了。
只要開始寫就是了!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么開始,逼著自己隨便寫點什么,什么都好。在這個階段,寫得好不好不重要?只要你開始了,自然就會越寫越多。
我的經驗是盡快把初稿寫出來,最好是一次就把整篇初稿寫好,或者至少一次把一個部分寫好,不要擔心措辭或風格的問題,也不用擔心結構的問題,把這些問題留到之后的編輯階段。
因鼴鼠的土豆反復在自己的文章里推薦過這本書,話說價格又便宜內容又實在。拿到后,果不其然。
這是夏丐尊和葉圣陶兩位老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撰寫的一本專講讀和寫的書,設定的讀者是中學生和中學老師。因深受讀者歡迎,很是暢銷,多次重印。
《文心》不同于一般同類寫作書籍的一個特色,是具有戲劇性和情景教學的特點,像中學生的32堂語文課,涵蓋了修辭、語法、詞匯、詩詞、小說、日記等諸多與作文相關的語文知識。
朱自清為此書作序時曾說,作者們總想創作又急于發表。不感到實際的需要,讀和作都只是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戲;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是啊,作文不像其它,不僅需要體力,更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思想的沉淀,帶著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情去寫,終究寫不出有深度的文字。
真正的文學家,雖至頭白亦手不釋卷,尋求文章的奧秘。
有些作者喜歡一本書寫一篇書評,我不是這樣的,我認為一本內容豐富的好書寫一篇書評太浪費資源(好吧我水平欠佳)。我更喜歡一本書寫兩篇書評,一篇是把其中最喜歡的部分單獨分享,另一篇則是統攬全書之精華。
而這本《開始寫吧》雖然我也寫過兩篇,則完全是個意外。當時剛看到前兩章時,感覺內容好贊,馬上下筆,結果寫完以后繼續往后翻,發現后面了了,也不過如此了。
所以這本書我寫的兩篇書評一篇是褒其好。一篇是貶其差。但對于一個初學寫作的小伙伴來說,其中的方法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比如你認為作家是靠天賦吃飯的嗎?它會告訴你:作家是可以培養的。并有多位作者告訴你培養和練習的方法。
如果你疑惑寫作是要靠靈感的嗎?它會告訴你:沒有人能靠靈感或天賦寫作一輩子。即使是天才作家,一旦真正的寫作開始,也是一種工作和勞役。
那句話怎么說的,每個人行動上的改變,都是從理念上的更新換代開始發力的。有想法就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