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來越大,家庭越來越小。網絡社交越來越活躍,陪伴家人的時間越來越少。牽著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大笑,那是多久之前的事了?
等我們終于賺夠了錢,忙完了手頭上的事,才發現,孩子已經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
錢可以少賺一點,工作也可以緩一緩,唯獨陪伴孩子不能等。有位媽媽曾給我寫過幾段長留言,是一個能讓很多媽媽深深觸動的小故事。
這位媽媽是位職場白領,她的女兒從一周歲到五歲,一直在老家。
現在交通很便利,通訊也很發達,她從沒認為這一千多公里的分隔有何不妥。
她們視頻,女兒在視頻那邊笑得很甜;
她們通電話,女兒嘰里呱啦地與媽媽講在幼兒園的趣事;
她給女兒買很多的玩具,書籍,食物,寄到老家,女兒說玩具都放在床上,就像媽媽陪著她,爺爺奶奶每晚都給女兒讀書,寄過去的食物也都很愛吃……
她一有假期就去看女兒,女兒也不會對媽媽陌生,她們有說不完的話,抱不完的擁抱……
她一直以為,女兒是幸福的,自己也是安心的:爺爺奶奶疼孩子,生活條件也相當好,她和老公也可以專心在異地打拼事業,多完美的安排。雖然,偶爾思念的痛會在靜寂午夜狠狠侵蝕她內心,但她一直堅信,自己在走一條最正確的路。
在女兒五歲生日的時候,她請了一周的假,踏上回老家的路。出發前,并沒有告知爺爺奶奶,想給他們一個驚喜。
出發前,她曾無數次想象,女兒看到自己,欣喜飛奔而來的擁抱。
她回到家時,正是傍晚時分,家門敞開著,很多老人喜歡開著門通風,這個也見怪不怪了。
奶奶正在廚房專注做晚餐,她沒有打擾奶奶,她只想直接看到女兒,穿過廚房,來到客廳,女兒并不在,她輕輕往房間走。
在房間門口,她聽到女兒說話:“我就是最棒的,我只是感冒了,所以才拿不到第一名。”
她看到女兒,兩眼淚汪汪,正抱著她給女兒買的,一直和女兒形影不離的“熊大”聊天,應該是在說著很傷心的事,所以邊說邊哭,一點沒覺察到自己媽媽已站在房門口。
那一刻,她的心好像跌入了冰冷的深淵,她突然覺得自己錯了,突然醒悟自己錯過孩子的很多重要時光,她當時內心只有一個聲音:現在彌補還來得及嗎?
她回來后,兩個月時間,咬牙定了套房子,做好所有工作上的交接文件,寫辭職信,辭掉自己的高管工作,一切雖然突然,但義無反顧。
然后,她把女兒接回來身邊。
她全職陪著女兒,白天帶著孩子逛書店、逛公園、玩、花很多時間研究菜譜,只為給女兒做頓晚餐、晚上給女兒讀故事、陪她看書、看動畫片……
女兒有一次抱著她,緊緊地抱著,問她:
“媽媽,為什么你不早點來接我?”
“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嗎?”
“我們不要再分開,好不好?”
她頓然潸然淚下,她也不知道在女兒五歲后全職陪著的這些靜謐美好的時光能否彌補錯過她的四年遺憾。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在女兒一歲的時間,她一定不會選擇把女兒放在老家。
以下這張圖,不知已為人母的你,有沒看過?
如果看了,會否心疼得不能自己?
一位在戰爭中失去媽媽的小女孩,在孤兒院冰冷的水泥地上,憑著自己僅存的想象,勾勒出媽媽的模樣,之后她為了不弄臟媽媽的衣服,小心翼翼地脫下鞋子,乖乖把鞋放在畫外,在“媽媽的懷里”卷曲著自己虛弱的身體睡著了,仿佛回到她未出生時在媽媽的肚子里一樣……還記得有次送嬌嬌去幼兒園,他不舍,說不想上學了,說會想媽媽。
我不以為然,甚至有點不耐煩地催促他,又不是剛上幼兒園,都上中班了,哪有那么難分難舍?
嬌嬌還向我提出要一張媽媽照片,說想媽媽時可以拿出來看,我拒絕了。
直到看到這幅圖,我悄然淚下,原來,孩子對媽媽的愛,遠比自己以為的要深沉和厚重。
媽媽,是所有孩子的全部世界。
6歲以前的孩子,除了媽媽,可以什么都不需要。
我在去年寫過一篇文《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錯過的教育》。
文章講的是一位媽媽因命運,因經濟,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老家,讓爺爺奶奶帶著,自己獨身一人在深圳闖世界,后在孩子8歲后接回身邊,只是依然要忙工作,無法顧及和陪伴孩子,后來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非常讓人頭疼,逃學,早戀,離家出走,頂撞老師,直至被學校退學。
前幾天,也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也是因為家庭原因,在孩子小時候沒有給到他足夠的陪伴,現在孩子讀大學,突然退學,并執意搬出家,還與家人斷了聯系,說從未感受過親情,內心也無親情,現在處于生無可戀的迷茫中。
這位媽媽手足無措,焦慮不安,但不知如何進入兒子的內心,也不知如何給到兒子溫暖,助他走過這段灰暗的時光?
每當收到這些留言,我也會跟著家長焦慮,那種想幫助他們又無能為力的無助感可以讓自己難過很多天。
而事實,很多孩子會在后來變得頑劣難管,確實也是因為從小缺少陪伴和教育,特別是缺少媽媽的陪伴,情況更為惡劣。
孩子在年幼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就象河水的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轉變它的流向,他們無法分辨這世界的簡單或復雜,更無法分辨自己行為的對或錯。
沒在孩子最關鍵時刻陪伴和引導,孩子的路就有可能會走偏,會走錯,有些不良習慣一旦養成,需花費很多精力來改正,甚至根本無法糾正。
孩子的成長,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成長的路隨著飛逝時光一去不復返,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根本不可能等著我們有空有錢有心情時再彌補。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
父母在該教育和照顧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云煙,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才意識到,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也意識到疏于教育和陪伴所以導致今天的苦不堪言。
只是時光不能倒流,我們無法回到過去,彌補錯過孩子的所有時光。
缺少陪伴的孩子,除了任性難管,還有以下不良特性:
1. 得不到足夠的愛導致不會愛。
孩子長期得不到高質量的陪伴,與父母關系中積存的期待、委屈、憤懣、失落會干擾到孩子的親密關系。孩子與父母不親,沒有“親”的感受和體驗,因而會渴望“親”,追求“親”,可是真有了親密關系,比如戀愛或婚姻,他們又不會“親”。
2.安全感缺失。
如果孩子缺少陪伴,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被父母愛的或者不值得被父母愛的。這樣的孩子會非常沒有安全感,也往往會內向、自卑,也會比一般的孩子有更多的焦慮情緒,人際交往這塊往往不大好。
3.規則感差,自制力差。
缺少陪伴的孩子由于長期少了父母的言傳身教,所以會比較沒有規則感,在學校里可能容易出現很多破壞學校規則的行為,比如上課說話、開小差等,平時則可能出現隨意躺地上或者出現其他一些不符合正常規則要求的行為。
4.比較叛逆。
缺乏陪伴的孩子可能會出現成績下滑、故意不聽父母的等叛逆行為。這是因為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吸引父母對他們的關注。
有心理專家說,現在罹患自閉癥、多動癥的孩子越來越多,就診的孩子大多在幼年時期和母親有較長時間的分離。
孩子成長的缺憾,是最難以彌補,甚至永遠都無法彌補!
所以,總是以“忙”為借口的你,總在沉迷手機的你,總在追求夢想的你,可曾意識到自己已恍然錯過了孩子生命中的一些重要時光?
如果可以,請拒絕與孩子分隔兩地,請拒絕某些忙碌,多陪孩子看看書,說說話,玩玩游戲,看看動畫片……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發現,童年回憶里唯獨缺少了父母。
父母能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加起來也許只有二十年不到,我們只有盡全力陪伴和愛,才能避免未來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