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宦官說起(1)

這一章很有趣,呂先生講了宦官和閹人的來龍去脈。

先從宦官說起: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始于宦官,起因是靈帝寵信宦官十常侍。

宦字的本意是什么?是怎么來的?

我們都知道宦官,即太監,是閹割之人,實際上最早的“宦”字并不指閹割,宦官也并非指閹割之人做的官。

要明白“宦”的意思,先從古代的學校說起。古代的學校不是學術機構,不教你知識和技能,而是宗教學習。如果要學知識,就得通過另一種途徑,從“宦”中得來。宦有兩種說法,一是學,而另一種是仕。就是在具體的崗位上一邊工作,一遍學習。這便是宦最初的意思。

古代在貴族家里的作門客,舍人的,都稱為宦。次此類人如果在皇帝手下,就是宦官。前漢時宦官并不一定都用閹人,從中興之初才全部用閹人的。

那閹人是怎么來的?

古代的刑法跟咱們現在說的刑不一樣,古代的刑,指必須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使之成為不能恢復的創傷才叫刑。不是指關起來做監獄。

刑法最早來源于戰爭,施于俘虜或是內奸,不用于本族人,分別有五刑,墨(在臉上刺字)、劓(割掉鼻子)、剕(截取足指)、宮(男子閹割,女子關閉),大辟(殺頭)。閹人來自宮刑。

所有受到刑法處置的人,政府是不養的,都要做事養活自己。加上后來刑法漸漸用于本族人,所以很多貴族開始用受過宮刑的閹人做事。以至后來很多下賤的人為了能去有權勢的貴族家里做事,就自行閹割了。

至后漢時宦官專用閹人。

皇帝覺得閹人無后,跟外界有沒有什么交流,不會結黨營私。所以皇帝都會相信宦官。

事實證明,一味相信宦官的皇帝,只能說教育了問題,連基本的人性都不了解。雖然皇帝從小的老師都是牛逼的人,但他不跟外界人交流,不能學以致用。所以呂先生說皇帝是最大的紈绔子弟。

是人都有私利,任何時候不能考驗人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