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干紅是國內最有品牌力的葡萄酒品牌之一,在我的印象里,她的廣告有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暫且稱為三場宴會吧。當然了,參與這三場宴會的每個人感覺也許都不同,先容許在下說說。
一、初嘗
TVC旁白:
“上帝疼愛波爾多,給它好紅酒。
但我們也有一樣的陽光和土壤,同樣不缺好年份。
好酒之間沒有距離,只有親密
酒香是波爾多的,泥土香是中國的
華夏長城干紅——北緯40度釀造,地道干紅。”
TVC鏡頭一:一幅“葡萄園”的素描。山坡、陽光、小木屋。配以貫穿全片的舒緩音樂,仿佛聽見潺潺的溪水,看見裊裊的炊煙和偶爾穿越天際的小鳥,腳穿橡膠靴身著工作服的滄桑莊園主。
鏡頭二:鏡頭移到素描畫的右下角,正在完成中的“一串葡萄”素描,充滿了生氣的葡萄,鮮鮮欲滴,若出水芙蓉。
鏡頭三:紅酒注入酒杯的過程,在灰色調為主的素描中,突然出現艷麗的紅色,眼前鮮明一亮,突出了干紅的本色。
注1:
這支電視片出現在2001-2003年前后的電視屏幕上,從此拉開了一個紅酒品牌的高端嘗試。由奧美創意小組(具體名單不詳,知曉的朋友請提供)制作的這支廣告果然出手不凡,意境的營造、調子的把握、充滿情感文案的敘述,雖然故事畫面創意一般,但不凡的文案功力還是讓這個紅酒品牌巧妙地取得初步成功,最起碼,她把其他干紅的品牌內涵拉開了一大截距離。
二、 酒醉
系列A、
標題:三毫米的旅程,一顆好葡萄要走十年
三毫米,瓶壁外面到里面的距離,一顆葡萄到一瓶好酒之間的距離,不是每顆葡萄都有資格踏上這三毫米的旅程。
它必是葡園中的貴族;占據區區幾平方公里的沙礫土地,坡地的方位像為它精心計量過,剛好能迎上遠道而來的季風。
它小時候,沒遇到一場霜凍和冷雨;旺盛的青春期,碰上十幾年最好的太陽,臨近成熟,沒有雨水沖淡它醞釀已久的糖份,甚至山雀也從未打它的主意。
摘了三十五年葡萄的老工人,耐心地等到糖份和酸度完全平衡的一刻才把它摘下,酒莊里最德高望重的釀酒師,每個環節都要親手控制,小心翼翼。
而現在一切光環都被隔絕在外,黑暗、潮濕的地窖里,葡萄要完成最后三毫米的推進。
天堂并非遙不可及,再走十年而已。
系列B、
標題:太陽有兩個 一個是給別處的一個是給我們的
上帝一定也愛葡萄酒,給了我們與別處不同的陽光與土壤。
在堪與波爾多比肩的葡萄產地,陽光善解人意,氣溫恰倒好處;675ml的平均降水不多不少,仿佛上天用量杯悉心量過;當然還有排水優良的砂質土壤,在輸送充足養料的同時,亦不會影響葡萄的甜度。
如此天賦的條件,才長出顏色與味道俱佳的葡萄,并搖身化作了獨具靈性的葡萄美酒。
系列C、
標題:創造時間 神用指尖我們用舌尖
臨近采摘的每一天,釀酒工頭都施展著傳奇的智慧與魔力。
他們用舌頭舔嘗葡萄的成熟情況,用經驗捕捉恰倒好處的采摘時間。
這一刻,是影響葡萄酒質量與口味的神氣是,這一刻的決斷,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后美酒入口時,才見答案。
系列D、
標題:在地下,也有天堂
不用懷疑,在地下10公尺的恒溫地窖,就是愛酒人的天堂。
無數飽滿多汁的葡萄,經過榨汁,去梗,提純,過濾的多重工序后,才有資格在古樸而昂貴的橡木桶了,脫胎,換骨,發酵,醞釀。
在著漫長的等待中,他們都堅信著地窖的入口鐫刻的格言:沒經過地窖,就上不了天堂。
八十年代研制中國第一瓶干紅、干白和香檳發其泡葡萄酒,到2002年產銷量位居全國首位,長城葡萄酒一直是中國葡萄酒業的絕對驕傲。
長城葡萄酒,不但源自享譽世界的黃金產地,更出自有時間為證的釀造經驗和獨具一格的儲藏工藝,讓好酒之間沒有距離,只有共同的酒香。
系列E、
標題:十年間,世界上發生了什么?
內文:
科學家發現了12,866顆小行星;
地球上出生了3億人;
熱帶雨林減少了6,070,000平方公里;
元首們簽署了6,035項外交備忘錄;
互聯網用戶增長了270倍;
5,670,003只流浪狗找到了家;
喬丹3次復出;
96,354,426對男女結婚;
25,457,998對男女離婚;
人們喝掉7,000,000,000,000罐碳酸飲料;
平均體重增加15%。
我們,養育了一瓶好酒。
注2:
2004年底,全新的長城干紅平面稿出爐,各大媒體上,都可見到她們的身影。一時間,這套稿子高質量的文案寫法、獨樹一幟的敘述方式震動業內外,眾多好事者紛紛打聽這套稿子的來歷,作者為誰,并索要電子文件。這套稿子的文案,理所當然地成為當年度的最佳文案之一。
這套稿子應是北京奧美的劉繼武、邱欣宇小組所創作,美術指導應有波波等人(其他的名字需要知情者補充),而文案的寫作者,則是北大出身的女文案俞靜;俞靜先前服務北京麥肯,曾與張亮、毛靜茹等大文案同事。在完成這套優秀稿子后的不到半年時間,俞靜就離開了奧美。
三、酒醒何處?
A、九三年
幾乎費了整個下午,才找到雨果的舊書店。
得到的,是意料中的回答。
“那本書---”
雨果用指甲輕輕叩擊書的封面,呷了口紅酒,給我指點:
“印數很少,雖然不值錢,
可在九三年所有書目中,我只得這一本。”
他莊嚴地坐在那里,好象我是他從前學生中的一個。
這個以嗜舊書和紅酒聞名的老版本學家,
因為奇特地愛好收集九三年版的所有書籍,
而被冠以“雨果”的外號。
我并沒有帶錢來。
摸摸手邊紙袋里的那瓶紅酒,
在猶豫朋友教的方法是否有用。
一樣是被時間收藏的,不過他手里的是書,
我手里的是葡萄酒。
如果做交換的話,這是唯一有資格的東西吧。
我想。
告辭時,我已經有點微醺。
腋下夾著那本他送我的稀版書。
以作交換的,不是紅酒。
而是等待紅酒蘇醒時的交談:
“你知道嗎,雨果一生最后的作品,
名叫《九三年》”
“您知道嗎,您不賣的那本印數可憐的書,
我,就是作者。”
B、 兩個不懂紅酒的家伙
那家餐館居然還在!
如果不是臺風把航班取消,
我不會想起到這兒來。
10年前,剛剛拿到簽證的我,約了繼武,
湊出所有的錢,
下決心在這里喝個大醉。
當我們讓老板把紅酒打開之后,
他遲疑了一下,和氣地對我們說:
“紅酒是不能配魚的。”
——多事的有閑階層!
雖然心里憤憤地抱怨,
但還是裝做滿不在乎的樣子。
吩咐他,把我們的名字寫在酒瓶上。
像其他熟客一樣,存在柜臺,等待下次來喝。
“要帶夠方便哦。”
離開的時候,繼武這么取笑我。
“那瓶酒一定早被拿掉了吧”
好象要證實自己的推斷,我推門走進去。
年輕的伙計和氣地打著招呼,
我掃了一眼仍舊擺著客人存酒的架子,
不想求證,準備離開。
“是丘先生么?”
我驚訝地回頭,看著
伸到我面前一瓶沒開封的紅酒,
和拿著酒的繼武。
“紅酒開瓶后不能保存,最好一次喝光。”
他笑吟吟地說道。
注3:
05-06年,長城干紅的平面稿煥然一新。雖則仍然是以文案為創意主導、文案推進故事作為廣告的策略,在形式上,我們卻看到,淡黃的背景色賦予廣告淡淡的時間的憂郁,故事上,以懷舊和友情作為主題;文案則盡量以平靜、略帶滄桑的語調去講述某人在某地喝干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