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晚飯,孩子說明天歷史期中測試,得好好復習復習。
歷史老師今年剛大學畢業,據說上課常能把同學們講到睡著。
也難怪,現在對歷史感興趣的孩子原本就不多,加之內心忐忑,聲音輕細,想要把那群精力充沛、思維跳躍、正處青春期的大孩子搞定實屬不易。
兩個月過去,還沒和歷史產生連接,期中測試已經翩翩而至。知識點在腦中猶如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
沉思一會,孩子說,“我來畫個思維導圖”。
好辦法!
于是開始拿著書本和筆記開始畫思維導圖。一個多小時,說復習好了,上床睡覺。
為什么孩子會用起這個方法?耳濡目染!
今年八月,為娘參加韓大爺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早上7點韓大爺必定用他那充滿磁性的聲音給大伙叫早,用20分鐘學習一個生活小理論;晚上7點則給大家解讀經典文學作品。
對于一個白天上班,晚上管娃的職場主婦,面對如此海量的知識,必然消化不良。后來想到一個好辦法,將每天所學的知識要點畫進思維導圖。化繁為簡,邏輯清晰,畫完,精華吸收完畢。
小朋友天天著媽媽畫,覺得思維導圖挺有意思,也學著將每周復習知識點畫進思維導圖。于是自然也就想到了這個方法。
隨著媒體對所謂的階級固化的宣揚,所有人都卷入一場焦慮的洪流中。其中對孩子教育,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重視程度。
物極必反,越是重視,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為學習問題而跳樓的事件不時見諸報端。
觀察一下周邊家長,當談論到孩子時,最先出現的聲音常常是控訴孩子的各種不良習慣,但是很少有人談到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自己是否就是不良習慣的推手?
朋友M,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看書,可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一年看了幾本書?還是追了多少部韓劇?
朋友S,說孩子陷入焦慮狀態,晚上常常睡不好,很是擔心。我問:“你自己又沒焦慮?”從談話里便知,其實她比孩子還焦慮。
朋友H喜愛古詩詞,飲茶賦詩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和她家孩子聊天,那娃總是不時蹦出幾句古詩,讓驚呆座上人。
還有一個朋友L,她家孩子年年校運會跑步都拿第一。Why?因為作為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的她,人家還在跑馬拉松呢。
有個很好的比喻,如果復印件上面有錯字,是改復印件還是改原件?生活中,父母就猶如原件,家庭是復印機,孩子是復印件。復印件出了問題要改正,首先要改的是原件!
所以說,在家庭教育中,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解決家長自已的問題,這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因為,沒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就不存在一個有問題的小孩。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其實是家長自己問題的投射!
所以當我們對孩子充滿期待與要求時,最好先問問自己,“我能做到嗎?”
偷偷告訴大家,我堅持在簡書上碼字,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也是想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哦。
我是幸容,感謝您的閱讀!
無戒365天挑戰營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