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讀不盡的人生智慧

文/吳徹子

-1-

結緣《菜根譚》

打開洪應明的《菜根譚》,心里思緒萬千。距離我第一次翻開它已經好多年了。我是初二的時候開始看《菜根譚》。

那時候不懂書中深意,只覺得取“菜根”為名,甚是好奇,又因母親說那是一部傳世佳作,于是,每天放學便跟著母親一起在書房里看書。

母親念,我便跟著念,一字一句。每念完一段,母親就給我解釋意思,她知道我聽不懂,便給我舉很多例子,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當代,方方面面的例子都有。以至于到最后,我對書中的原文沒記得多少,反而是對各種例子印象深刻。

后來到了大一,自己選了中文系。老師要求期末交一篇關于國學經典的讀書筆記,于是,我從圖書館撿起了《菜根譚》,一字一句認真品讀起來,并做了筆記,整個學期下來,涂涂畫畫寫了厚厚一本牛皮筆記。

這一次雖然沒有完全讀懂我國先賢的無上智慧,但仍被書中包含的哲理、智慧以及對萬事萬物的感悟和理解深深吸引到了。自那以后,我便對《菜根譚》愛不釋手。自己買了一本放在書包里,閑來沒事的時候掏出來品讀一番,這樣反復多次,樂趣無窮,受益匪淺。

-2-

關于作者

都說要了解一本著作的精華,必須先了解其背后的作者。

《菜根譚》的作者現在一般認為是洪應明,他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明代萬歷年間的思想家、學者。早年的洪應明和那個年代所有的讀書人一樣,有著鴻鵠之志,立志于考取功名,為社稷百姓奉獻自己。然而中間飽經憂患,歷盡風波頓挫。

仕途上的種種不如意最終讓晚年的他歸隱山林,修道求仙,潛心著述。馮夢禎在《仙佛奇蹤》中的《寂光鏡引》中說:“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簡短幾個字便是洪應明一生的寫照。

洪應明從早年熱衷仕途到晚年歸隱山林,這一轉變不得不讓人驚訝。其原因我們無得參考,不得而知,或許他已經參透了人生,懂得了社會險惡,人情淡薄;或許他厭惡了塵世,懂得了回歸自我,平平淡淡才是常態。

于是乎,晚年潛心著述,一心修禪,參悟佛、釋、道等思想,集合眾說,寫成了傳世奇書《菜根譚》,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還初道人的此等貢獻正如書中所言:“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后的惠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意思是說一個人待人處事得心胸寬厚,使你身邊的人不會有不平的牢騷;死后留給子孫與世人的恩澤要流得長遠,才會使子孫有不斷的思念。

我想,還初道人已經做到了,他用自身經歷去闡釋了這一道理。這本《菜根譚》便是留給子孫后人的惠澤,令一代一代的后人受益無窮,因此還初道人也被世人傳誦至今。

-3-

關于書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眼,剛剛接觸《菜根譚》的時候,很好奇,為什么取名“菜根"?

"譚"很好理解,就是談論、議論、評述的意思,在這里就是探討為人處世義理的意思。但為什么要用"菜根"呢?這也是我小時候的困惑。我當時是因為好奇書名,才跟著母親一起讀這本書。

雖然說書名如何得來,對我們如今去品讀它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一本著作的名稱對更好地理解內容以及書中精華有其特殊的作用,有人說書名是一本書的內容提煉,是一本書的精華所在。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去了解一本書的書名來源。

《菜根譚》的來源,歷來有多種說法,認可度比較高的有以下兩種。

其一,來源于“性定菜根香”,所謂“夫菜根,棄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意思就是說菜的味道是從根部生長的,所以種菜的人,都厚厚地培根。而菜根又多是別人不要的東西,即棄物。要品嘗到它的香味,一般人是做不動的,只有真正性定之人,才能品到菜根的香味。

關于這種說法,有這樣一個傳說。

明朝宋神宗萬歷年間,洪應明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專心著述。

洪應明住的地方,土質很差,農民種的蔬菜長得也不怎么旺盛,收成很差,人們生活很艱苦。農民將自己種的蔬菜拿到集市去賣,菜根又苦澀又壓秤,買的人一般會去掉根部,這樣一來,農民的收入就更低了。

洪應明當時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丟掉感覺很可惜,就想將菜根取走,對你又不愿虧欠人家什么,就出一點錢將菜根買走了。時間長了,當地人都稱洪應明為"傻菜根"。

有一天,洪應明的一位叫于孔兼的朋友到家中拜訪。洪應明以菜根咸菜和米粥來接待他,于孔兼吃了之后,拍桌叫好。洪應明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澤黑亮,咸香爽脆,沒有菜根的苦澀,跟一般的咸菜相比,又別有一番滋味。

于孔兼便問其中道理,洪應明說:“菜根味道苦澀,普通人稍微嘗試,就丟掉了。我覺得很可惜,所以,就將這些菜根腌制成咸菜。我的菜根之所以好吃,是因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我先將菜根用鹽腌制,發酵一年后,去除菜根的苦澀,逼出菜根的香氣。然后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鹽,在太陽下晾曬三日,讓菜根更有嚼勁。最后,菜根配以花椒等香料,再腌制七日,才能端上飯桌。"于孔兼不禁感慨道:“性定菜根香“。菜根原本是別人丟棄的東西,而菜根的香氣,只有心性淡泊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真味。也只有如洪應明這樣淡泊的人,才能將菜根這丟棄之物,制作成如此美味的佳肴。

這個傳說的真假,很少有人去考量,但是它實實在在表明了洪應明的淡泊灑脫。這等氣節,非一般人能比。

另一種說法認為“菜根”得自宋代儒者汪信民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于孔兼在《題詞》中則稱:“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

這跟我們今天經常講的一句話意思相同,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能吃的了別人吃不了的苦,才能成別人所不能成的大器。后來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也說過:“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就是這個意思。

回過頭來看,作者以菜根為名,意思是人的才智和修養只能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表現了古代文人對于清貧的淡然態度。以菜根為名是以菜根之清苦歷練來喻自己歷經人世滄桑后所獲得的一種超逸、通達之品格。

-4-

關于內容

目前流傳的《菜根譚》有好幾個版本,常見的是日本內閣文庫昌平坂學問所的藏本,最初附載在明代高濂編輯的《雅尚齋遵生八箋》,此版本不分卷,只分前后兩集,共有360則。

《菜根譚》是在收集前人警句、民間諺語的基礎上,加上作者的個人感悟,進一步提煉、潤色加工而成。它類似于《論語》,是一本論述修身處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也是歷代文人競相把玩的一部曠世奇書。

它的一大特色是文字雋永,對仗工整。作者見解獨特,極富睿智;行文言近旨遠,趣味盎然;文辭秀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

《菜根譚》所闡發的內容都是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內容廣泛。如個人品德修養、處事之道、持家交友、為官之法、個人成長等等。它將儒、釋、道三家之精髓熔冶于一爐,它既主張積極入世、經營天下、為民謀福、恩澤后世的進取精神,又宣揚親近自然、悠游山水 、獨善其身、清靜無為的歸隱精神,同時也倡導悲天憫人、普渡眾生、空靈無際的超脫境界。

品經典《菜根譚》,悟無上人生智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菜根譚》其書及其著者 《菜根譚》成書于明萬歷年間,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身應事的語錄集。 洪應明,字自誠,...
    快樂大拙閱讀 951評論 2 8
  • 踩在稀稀拉拉的石子路上,兩邊有不高不矮的小樹。陽光很溫和,暖暖的溫度傳遞著對生命的關懷。樹上有一兩只鳥兒,好像在交...
    angle大神閱讀 171評論 0 2
  • 你襲一身棉衣,隨人潮涌動涌入車站。2站臺,7車廂,98號是靠窗戶的位置出乎你的意料。你一直以為只有以0、4、5、9...
    Galory閱讀 640評論 0 0
  • 1 我們的生活是不是這樣的? 周一,早上起床,吃完早飯,然后去工作,有人工作八小時,也有人勞碌十二個小時甚至更多。...
    任風南閱讀 344評論 0 2
  • 看到文友們在盤點2018,我是他們忠實的粉絲,還跟得不悅樂乎!他們盤點得豐收滿滿,我么也跟著來來,感謝文友們的帶動...
    天使小魚兒閱讀 462評論 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