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總有那么一類人,游走于各種聚會,說著可能很冷的笑話,可能是被其他人開玩笑的對象,他們似乎和每一個人都認識,每次的話題聊起某個人的時候,她總會說“那個誰誰誰,我認識啊。”
他們享受著成為話題中心的快感,就像在自己的生活中時刻尋找鏡頭,要把自己拍攝出最焦點的一幕。
他們看似是想要在人群中出挑,想要追求與眾不同,可其實他們只是為了追求一種共鳴,一種和所有人相似的共鳴,他們只是想要融入某個圈子的。
就像燈下的灰塵特別明顯一樣,熱鬧聚會下的他們也更加孤獨。
他們怕獨自一人的生活,怕自己成了只會對著手機電腦傻笑的人,所以他們盡力接觸人群,盡力在別人那里留下自己的足跡,盡力讓自己顯得不孤獨。
2.
雯雯剛到公司的時候,是那種一看就覺得和辦公樓格格不入的人,倒不是說學歷或者能力不好,只是她蠟黃的皮膚,用黑色皮筋隨意扎著沒有一絲裝飾的發型,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好幾年前的款式,怎么看怎么跟不上社會的步伐。
她自己笑著說:剛入社會的樣子真是一輩子的黑歷史。
辦公室里的同事都已經熟悉了相處好久,只有雯雯是新來的,同事們似乎也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比如誰和誰比較要好,誰和誰總是一起出去吃飯。
平時聊天,他們也會說一說某人家的小狗狗,也會嘲笑一下誰是妻管嚴,那些哈哈大笑,卻沒有雯雯的一點點參與。
“我后來問我同學是不是也有我這種剛到新公司被孤立的感覺,可他們都說沒有。”
很長一段時間,雯雯都在迷茫中,不明白的是自己以前在學校人緣也不算差,怎么就變成這樣了。
社會生存畢竟不是一個人活好就夠了,還是要和每一位同事搞好關系。
“后來我看到檔案知道了老李的生日,然后我就準備了生日禮物,從那之后老李就對我很客氣,有什么事也會叫著我。”
雯雯從這一次,就知道了怎么去處理關系,她記著每一個人的生日,記著他們的喜好,偶爾買些小糕點來給大家,有同事想要雯雯幫忙做部分工作,雯雯也一點都不拒絕,滿口答應,即使自己熬夜到凌晨,即使自己吃著方便面也無所謂。
而那些同事帶給雯雯的只不過是拉著一起購物,一起聚會唱歌喝酒,雯雯覺得自己終于融入了這個圈子,那些哈哈大笑的聲音中,終于也有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我以為在這里真的找到朋友了,找到可以互訴衷腸的人了,可惜,呵呵......”
不久之后雯雯幫忙做的一份文件數據出錯了,而出錯的那部分并不是雯雯做的,可總要找個替罪羔羊,一個人說是雯雯的錯,緊接著就會有兩個有三個這么說。
“當時我真的突然看不懂了,我那么努力地融入他們,那么真誠地想要交心,可是在被指責的那一刻,我才發現自己始終孤身一人,從來沒有真正進入這里。”
雯雯被迫辭職了,其實就算不被請辭,她自己也沒辦法在公司繼續做下去。那本記錄著每個人生日喜好的小本子也在離職的那一天被扔進了垃圾桶。
后來雯雯進入到其他公司,再也不那么傻傻地幫別人,也不會想要主動融入某個集體。
只是人真的是個神奇的物種,雯雯此刻的高冷竟然吸引了不少同事主動接近,對于這些雯雯也不拒絕,只是不再像以前一樣熱絡,也不會希望用聚會喝酒來維系他們之間的感情。
也許可以說這里的同事和那里的同事真的不一樣吧,“只是我真的沒辦法繼續像當初一樣完全付出了。”
“其實不去融入某個圈子,我好像才找到了自己,不為了別人的喜好,只為了自己樂意不樂意。”
3.
有人理解的孤獨是三天吃了兩頓飯,沒有一個人發現,只有自己知道。
也有人理解的孤獨是你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可是你合了群才是內心的孤獨。
曾經的我,也努力合群,我不懂韓流明星,就努力惡補,我沒有看最新的綜藝電視劇,就馬上去看,我不知道什么服裝大牌化妝品牌,就去找度娘問。
我努力參與他們的話題,卻越來越看不清自己。那些資訊八卦,那些品牌都不是我所想要的生活。
努力融入別人的群體就好像把自己剝離一樣,將原來的自己丟棄在一邊,帶著驅殼享受完燈紅酒綠之后,披上原來的那個自己,拖著疲憊的身影獨自回家。熱鬧之后回家的夜晚才更加孤獨。
他們說最孤獨的時刻是一個人出火鍋,是自己一個人去醫院掛號看醫生,是自己把家里的東西整理了一遍,卻感覺沒什么意義。
但其實最孤獨的時刻是努力融入一個不屬于自己的群體。
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里說: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獨自生活。有時候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愿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愿意以恥辱的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有些孤獨是外表上看到的,也許在他人眼中的單獨一人就是孤獨,有些孤獨是內心的,只有自己知道,即使在他人眼中是三五群好友,是不通宵不罷休的聚會。
其實,真的,孤獨并沒有那么可怕。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愿你不再懼怕孤獨,不再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群體,孤獨才是不孤獨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