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家庭把孩子奉為掌上明珠、小皇帝,孩子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其實,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做家務也是一種學習。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父母究竟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認識做家務,在家務中鍛煉孩子。
閱讀今天的文章前,簡慧愛邀您思考:
● 您家里的家務怎么分工?
● 您是否會讓孩子參與做家務?
生活中,很多父母出于疼愛,很少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不舍得讓孩子干一點兒臟活累活,總是事無巨細地為他們包辦一切。
有的父母還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讀書就好了。網上流傳的一組“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圖耐人尋味:
可孩子不做家務專心學習,就會更優秀么?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研究還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其實,舍不得孩子做家務是在限制孩子動手能力,剝奪嘗試或鍛煉的機會。
家庭是職場的雛形,讓孩子全心參與到家務中,孩子能更快明白:自己的個人努力可以促進集體變得更好。這樣的歸屬感和榮譽感,讓孩子更具團隊協作能力,也更靠譜。
一個袖手旁觀的孩子,無法對所處環境產生更多責任感,更不要提和環境里的人建立共同目標,集體協作。
其實,從孩子2-3歲開始,媽媽們就可以有意識地根據孩子的年齡培養孩子做家務。
1~3歲:做家務是最好的游戲
?獨立吃飯,使用勺子或筷子。
?洗手、洗臉,可以用毛巾擦手、擦臉。
?學習穿脫衣服、鞋襪,并歸位。
?嘗試撿豆子、剝雞蛋等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勞動。
?整理、歸類玩具,并歸位。
?將多雙襪子打散、配對,鍛煉孩子觀察力。
?選擇自己喜歡的衣物。
?玩水,洗各種他們想洗的東西。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喜歡模仿,對大人的各種行為都可能躍躍欲試。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盡可能的給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
這一時期的家務勞動,也能夠幫助孩子鍛煉大動作和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比如,對于生活用品和玩具的歸類與組合,也是孩子進行數學啟蒙的一種方式。
4~6歲:在家務中發展想象力和自信
?掃地、拖地,用抹布清潔桌椅。
?參與烹飪,制作蛋糕、餅干、雪糕等。
?照顧花草、寵物,幫忙照顧幼小弟妹。
?挑選衣物進行搭配,疊衣服。
?收拾整理自己的書包。
?擺放餐具,分發食物。
?學習系紐扣、鞋帶等。
?洗水果、蔬菜,打雞蛋。
?引導孩子進行衛生自查,養成自我觀察的習慣。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熱衷于各種“過家家”游戲。相比玩具,孩子們可能對真實的生活用品更感興趣。
家長可以讓孩子喜歡的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孩子愉快得完成家務,不斷發現自我力量。
7~9歲:在家務中掌握獨立自主能力
?手洗簡單衣物。
?學習使用洗衣機、吸塵器、電飯煲等家用電器。
?嘗試學習烹飪,做簡單的早餐或煮面條等。
?擇菜、剝蝦,洗碗筷。
?整理房間,參與家庭中的擺設安排。
?舊物改造,進行手工創作。
?更換床單、被罩、枕套等個人床品。
?保持臥室整潔,定期打掃。
?協助打掃浴室、廚房等空間。
孩子天生具有獨立的愿望,當他們在家務中能夠掌控的事情越多,他們的安全感和自我驅動力就越強,孩子也就能夠更加主動的參與到生活和學習的探索和實踐中去。
9~12歲:在家務中掌握社會能力
?掌管一部分家庭財政,比如安排家庭購書支出等。
?組織安排家庭聚會,寫邀請卡,為賓客準備禮物。
?組織家庭節日活動,購買節日用品。
?定期組織家庭會議。
?擬定出游計劃和出行攻略。
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需要被賦予更多的平等權利,一定程度上參與到家庭決策的層面中來。
當孩子感受到尊重,并且能夠為家庭服務,這種付出會成為親子之間關系的潤滑劑,還能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
在了解了各個年齡段孩子適合的家務后,家長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做家務呢?
1讓孩子意識到家庭責任
爸媽應該讓孩子知道,家務活不是媽媽/姥姥誰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事。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盡可能地出份力,幫彼此分擔。
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才更愿意付出,越來越具備責任感。孩子會知道,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有用的、有貢獻的一員。
2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權
如果孩子不喜歡做家務,不要生硬地強迫他。爸媽可以邀請孩子開個家庭會議,制定家務活分工清單,讓孩子選擇其中的一兩項。
家長可以制作一個家務活轉輪。讓孩子用這個轉輪來看自己當天需要完成的家務。
家長也可以列出適合他們年齡的家務清單,把每項家務寫在一張紙上,放進紙盒內,讓孩子選擇。
3把任務具體化
一個模糊的指令,比如“把這收拾干凈”,會讓孩子困惑。把一個任務拆分成一個個具體的步驟,這樣孩子才會確切的理解家長的要求。
4保持耐心,多鼓勵孩子
孩子一開始做家務很可能比較粗糙,但此時不應該太苛刻。要關注孩子的貢獻,而不是家務活完成的質量。
當意外發生時,要避免懲罰,而專注于如何解決問題。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湯弄灑了,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而是引導他:“那你現在要怎樣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給予孩子一些積極的鼓勵會讓孩子更有動力做家務。鼓勵時別只停留在“你真棒”,而是孩子具體做了什么。
5用積極的態度感染孩子
如果爸媽總當著孩子面抱怨家務活又臟又累,孩子肯定不愿做家務活。
家長多傳遞積極的情緒,潛移默化中就會影響孩子。尤其是爸爸,如果總是推脫偷懶,會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
在做家務的時候,可以一起唱打掃歌或播放輕快的音樂。
6給孩子一些新的挑戰
重復做某件事,孩子會容易感到乏味。家長偶爾給孩子一些新的任務或者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孩子反而會覺得新鮮。
家長可以定期在家里舉行包餃子、做蛋糕、開Party等非常態的活動,邀請孩子參與其中承擔一定的責任。
不斷有新的挑戰也可以鍛煉孩子不畏懼挑戰和面對失敗的能力。
7在孩子面前適當地示弱
都說懶媽媽容易養出勤孩子。
媽媽能偶爾示示弱,向孩子求助:“可以幫下媽媽嗎?”,孩子反而會更有自信和責任感,主動幫媽媽分擔。
懂得很多道理,但依舊培養不好孩子。在實際操作中,很多父母一旦遇到孩子學習任務逐步加重的時期,就會主動給孩子開綠燈,讓孩子少參與家務,把孩子的時間都留給學習。
實際上中國教育研究院曾對全國2萬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高了27倍。
這大部分要歸功于:家務作為一項實質性勞動,不但是孩子學習整理、照顧自己的生存技能,還是最接地氣的智力、思維、個性的實踐鍛煉。
經常參加家務勞動的孩子,條理性、集體協作能力、挑戰嘗試新鮮事物的勇氣都得到全方位訓練,學習能力更強、自信程度更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誡父母:“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帶給孩子的獨立、自信、自強都是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