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抱著完成就好的態度,給多少錢干多少活,可是這樣吃虧的是我們自己。
假想一下,你重復做一件事長達十年,那么可以肯定,這件事你會很擅長。
但糟糕的是,你擅長的這件事也許一年就能學會,而你剩下的九年不過是機械地用第一年的方法重復工作罷了。
更糟糕的是,這時候來了一個年輕人,他用一年的時間也學會了這件事,而且優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辦事效率。
那么很抱歉,你可能要被這個年輕人替代了。因為你年齡漸長、拿著高薪水干的活卻不如低薪水的新人,毫無競爭力。
這時候你可能抱怨,你可能委屈,你可能不服,但是職場只相信功勞不相信苦勞,你被解雇了。
失去工作之后,你發現自己重復做了十年的工作方法已經完全落后于時代,你不得不硬著頭皮跟成群的年輕人競爭一個崗位還總是第一個被淘汰。
你慌了,你迷茫了,你不知如何是好了,你開始否定自己,你逐漸懷疑人生,你恨這個社會的不公,你……喂,該醒醒了,剛才只是假想啊。
是不是剛才一身冷汗,提前設想一下總比真實發生要好吧?那應該如何做得再好一點呢?
2
就拿最常見的一件事來說,領導讓你通知大家開會,你會怎么做?
最差的執行是在群里說一聲。
做得再好一點,應該在群里@所有人并提前確認開會能到的人數。
做得再好一點,應該提前準備議程,讓大家提前了解有關事項,有效推進討論。
做得再好一點,應該明確開會的目的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
做得再好一點,追蹤會后問題的解決情況,并確保最終能解決問題。
做得再好一點,總結相關經驗,形成組織智慧,這樣能讓你的優秀經驗不斷更新迭代下去,方便公司人員學習。
做得再好一點,梳理整個工作流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歸總成書書,以便幫助更多的人解決問題。
凡事總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只是你不知道。
3
埃隆·馬斯克準備創業做電動車特斯拉,但大多數人都不看好,因為電池的成本居高不下。
他不這么認為,他不管電池現在的成本有多高,就看電池的成本構成是什么。
很難改變的成本是鐵、鎳、鋁等金屬的成本,而余下的成本都是在人類協作的過程中產生而來的,是可以降低的。
如果在美國生產的人工成本和收稅費用高,那就去勞動力廉價和免稅政策多的國家建廠生產。
如果生產一種電動車零件需要建立一套技術流水線成本不菲,那就大規模量產,降低邊際成本。
埃隆·馬斯克找到了最本質的問題,通過拆解問題,化大為小,各個擊破,不斷想辦法做得再好一點,他將人類協作的成本降低,讓電池的成本無限接近于金屬的成本,從而解決了問題,完成了別人以為不可能做到的任務。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讀書、踐行、見牛人,一個都不能少,相信你可以做得再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