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限的閱讀里,我所確信的一本好書應該是像繪畫一樣,充滿了留白的。
作者將自己腦中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多面。
當這個人物在故事里活過來以后,剩下的情節,不過是順其自然地發展。至于人性的善惡對錯,這不該是作者來評判的東西,而該由讀者自行感受和體會。
一本有趣的書就和一個有趣的人一樣,會讓人驚覺,先前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而隨著這種喜悅情緒的遞增,你就很難不把它表露出來。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精品選》里,第一個讓我感到驚喜的是許地山的《春桃》,在我還沒來得及刷新腦中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印象時,我又讀到了矛盾的《創造》。
《創造》的情節并不復雜,但人物心理實在有趣。
男主角君實是個優秀的人,放在現代,也是個有膽有識的富二代。他的愿望是找一個理想的靈魂伴侶一起生活,然后游歷各國,為祖國社會人類服務。
小說的側重點在他選擇靈魂伴侶這件事情上。靈魂伴侶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共鳴感。在這個基礎上,君實又與別人有所不同。因為他是一個將“完美”追求到極致的人。
在大多數同齡人成婚的年齡,君實依舊單身。他花了五六年的時間尋找這個靈魂伴侶,最終卻一無所獲。深思之后,他決定找一塊璞玉自己創造。于是,他找到了嫻嫻。
嫻嫻是君實眼里完美的璞玉,他的人生大計在遇到嫻嫻后,變成將她打造成另一個自己。嫻嫻繼承了父親的聰明豪爽以及母親的溫和精細,雖不曾讀書,但天資聰穎,一學就會。
結婚后,君實開始雕琢這塊璞玉。他給她看指定的書,并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她。自然科學、歷史、文學、哲學、現代思潮等等,他從思想上把她教化成自己的翻版,從行為舉止上把她培養成自己喜歡和欣賞的模樣。嫻嫻從一個嬌羞的少女變成了舉止優雅,性情活潑,見識廣博,深受大家喜愛的人兒。在男女之事上,也不再避諱。
嫻嫻不愛看報,君實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讓她接受看報一事。至于其它特質,可想而知,君實到底花了多少工夫。
不得不說,君實對嫻嫻的秉性了如指掌,他甚至能通過自己對她的了解,一點點地改造她,將她變成自己理想的模樣。然而,當嫻嫻從一個深閨少女變成社會名流之后,她所接觸的人事,開始對她產生影響。為了杜絕自己的作品被別人惡意篡改,君實恨不得她跟所有與自己有不同想法的人斷絕來往。然而,他也意識到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嫻嫻的改變,也是他痛苦噩夢的開始。
如果說愛上一個人是因為這個人精神上和自己產生了共鳴,那么個體化的差異就是導致摩擦和爭吵的起源。
自己存活于世是一種流于意識的感覺,共鳴感產生的一剎那,自身會有一種自己的思想被看見,被觸摸到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人覺得親切,因為自己被看到了。君實追求的,不僅僅是看到自己存活于世的實體,更是希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一切被復刻,從而被記錄下來。這個復刻版就是嫻嫻。所以君實不允許嫻嫻有自己的思想,更不允許這些思想和自己相反。
多么自負的人才會有這樣一種心態,又是多么渴求存在感的人才會這么熱切地希望自己的一切在另一個人身上呈現。
君實從頭到尾追求的都不是與另一個人一起生活,彼此陪伴,而是苦苦尋找遺失在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如果“我”是存在于世界的肉身,那么具有相同想法的那個人,就是“我”存在于世界的證明。
那些急于被證明的共鳴感,那些所謂的相同相似,不是因為我們對對方的了解和喜愛,而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和喜愛。“我”想看到的不是不同的人所帶來的思想和價值,而是想看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然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當嫻嫻這個“復刻版君實”學會了思考,學會了獨立面對眼前的大小事宜時,她就注定了會和君實越來越遠。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一個和你完全一樣的人,否則,你的可替代性就注定了你是沒有價值的。
當君實意識到嫻嫻的改變后,一直生活在自我壓抑的情緒中。最后,嫻嫻說,她先走一步,如果君實不趕上來,她也不等了。君實恍惚看到,曾經是一只小兔子在他面前,而后來,這只兔子漸漸幻化成人形,最終變成了嫻嫻的樣子。
嫻嫻從一個沒有自己思想的人轉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具有自身靈魂的人,真正的完成了創造的主題。而這個原本是創造者的君實,卻陷入了自己的世界,再也沒有前進一步。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似乎就是這樣,相似點越多,彼此越親密。這樣的人似乎天生就對我們有一種吸引力。然而,真正深刻的交流,卻不是因為這些相似,而是深知彼此的不同,磨合后,依舊能夠欣賞對方作為一個獨立的有價值的個體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