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刻感受到讀書方法在閱讀中很重要,后期需要keep完善。
如果把「讀完」定義為「從頭到尾讀完每個章節(jié)、每一頁」的話,那答案是,不到二十本。
絕大多數(shù)的書,我壓根不會一頁一頁逐字去讀,因為這對我沒有意義。
我每次讀書,必然都會抱著一個預設條件:我想了解什么信息?解決一個什么問題?
在這個基礎上,再挑選相關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去讀。
1、從一個點,引出一條線、一張網(wǎng)
1)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跳讀、泛讀、選擇性地讀。可能我會精讀這個章節(jié),一個字一個字去推敲;但下個章節(jié),就直接跳過去。
2)一本書,我可能只讀一兩個章節(jié),就放在一邊再也不用;
3)有些書,可能拿到手會翻一下,放著,有需要的時候再翻出來,讀上幾頁;
4)也有一些書,可能會反反復復讀某個章節(jié)、某段內容,都有可能;
5)他們用來衡量讀書成果的是什么呢?是「知識點」。
2、DIKW 模型:
Data 呈現(xiàn)給你一個概念;
Information 告訴你「它是什么」;
Knowledge 則告訴你「它的前因后果」;
Wisdom 告訴你「如何遷移應用」;
在這種情況下,片面追求數(shù)量、頁數(shù),是毫無意義的。你只是在浪費時間。
3.知識點
那么,有效的讀書方式是什么呢?是關注「知識點」。
知識點:就是你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所看到的、感興趣、有價值的 Data 或者 Information。
1)它可能是一個論點;
2)可能是一個工具;
3)一套模型;
4)一個斷言;
5)一個事實;
6)一個命題。
當我們碰到這些知識點的時候,停下來,把它們弄清楚,徹底弄懂它們的前因后果 —— 這才是有效的讀書方式。
唯有這樣,你才能「跟作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用跟作者同等的視角,去審視作者所寫的內容 —— 而不是單向、被動地接受。
否則,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你只是不斷地在被灌輸,作者自己的觀點、邏輯和思維而已。這就是讀書最本質的地方,也是大家的誤區(qū)所在。
讀一本書,不要去記住「作者講了什么」「作者怎么講」,而是要將書的內容拆散、提取,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部分,化為己用。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要「讀書」,而是要去「拆書」。
那么,我要問自己的就是:我能從中學習到哪幾個知識點?
作者如何謀篇布局,先寫什么,后寫什么 —— 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呢?沒有。
4.主題閱讀
比如,當我讀到一個概念 —— 比如某某學派,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它感興趣,那么,我就會停下來,先看看作者前后有沒有對它的描述,沒有的話,再根據(jù)這個概念,去搜索相關的書籍、論文,鋪開來,一本本一篇篇讀過去。那么,一個新的 Knowledge 節(jié)點,就這么形成了。
其實不是逐字閱讀,而是掃視 —— 直接以「知識點」為目標,從文字間「搜尋」。不感興趣的部分,就跳過;感興趣的地方,停下來,提煉知識點。
在提煉的過程中,在將 DI 轉化為 K 的過程中,如果碰到障礙,再一步步查清楚。可能是從這本書里面,也可能是從別的書里面,這無關緊要。這就是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