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美食,簡單的不能再簡單”
外婆家離城鎮還有點距離,徒步走到村口有點遠。早年外婆年輕硬朗,趕早市走上個幾公里都不帶喘息的,從早市回來總能拎回來新鮮,陪著外公一起做午飯,一副農村風景下,炊煙裊裊水墨畫的樣子。看似兩口子生活簡單,但其中的幸福,最簡單不過晚年之間的執子攜手了。
后來外公去世,外婆變成了一個人。到了年紀對待死亡,外婆表現的很平靜,其實年輕人也體會不到那種逝去的痛。外婆倒是清閑,寧愿自己一個人住在鄉下也不愿意進城生活,一個人在家里重復著兩口子以前一樣的生活節奏,只是有時候有點顯得形單影只,該趕早市趕早市,該下田拔草下田拔草,該燒火做飯就燒火做飯。
我一年回家一次,回外婆家也是一年一次,只不過每次待的時間更短。和外婆不親,見面也只不過是客套的寒暄,也不太愿意在外婆家吃飯。回老家前老媽子就囑咐不要勞累外婆做飯,可外婆每次總是熱情的不行,飯點都沒到就張羅著要殺雞宰羊什么的給我們吃,場面甚是喜慶,我們推三阻四,“揚言”馬上要回家了,或是每次都吃完飯才回家,讓這頓飯每次都不了了之。
外婆家的灶是大自然的灶,燒柴火,大鐵鍋,一起火真的是炊煙裊裊的,煙霧很大,柴火燒起來發出“呲呀呲呀的”聲音,描述的多么生動城市人也無法深入體會,就像南方人通過描述永遠感受不到踩在雪地上“咯吱咯吱”聲音的奇特感。
今年會外婆家的那天是下午2點,外婆還沒吃飯,自己一個人就比較隨性,同村老婆子一起嘮嗑,常常中午忘記吃飯,廢寢忘食得到快樂,其實也是一門子享受。外婆看我們來,笑的合不攏嘴,擼起袖子就要開始張羅,我們一個勁的說吃過飯了,外婆滿臉的嫌棄,推脫之下也沒能說動我們,于是自己燒起了柴火。
燒的是魚。海南的魚產豐富,但是我們家不靠海,喜歡吃,但是時常吃不著新鮮,所以對于新鮮的魚還是存在情懷的,覺得好的魚肉頂得上好幾頓肉食。
灶上燒完了水,外婆擺上大鐵鍋,站著就開始燒魚,澆了一大勺油,拿著鐵鏟貓著腰。這站著燒菜我還是第一次見,外婆估計是習慣了這姿勢,單手插著腰信手拈來,我的老腰倒是覺得有點顫抖。
燒魚的過程其實很簡單,就是油熱之后直接加入了切好的魚肉。魚肉比較好熟,外婆控制火量全靠柴火的進進出出,好似簡單卻又暗藏玄機。
魚皮煎的焦脆,魚肉還保持著鮮美,美好搭配。家里的院子很大,三世同堂的那種感覺很輕松,做飯的感覺完全無負擔感。外婆心眼成熟,魚肉的翻面,灶中的去火,胸有成竹,說說笑笑間就把魚肉煎熟了。
調味更是簡單,出鍋前,外婆隨手往鍋里灑了些鹽。
捧出鍋的時候,外婆一個勁的吆喝我們一起吃。我們還是沒動筷,我和外婆說:“我給你拍張照片吧~”外婆的朗朗笑聲讓我覺得好天真無邪,快門咔擦下去后,我感受到了滿滿的幸福。
我們圍坐在飯桌旁邊,魚和醬油是我們這的標配,鹽粒只是一點點的調味,醬油才是硬角色。我們習慣了海鮮配醬油的搭配,好多時候,我們可以沒有辣椒,沒有辣醬,沒有其他的各種香辛料,但唯獨不能少了醬油。看著外婆嘴巴biaji?biaji的,沒有牙齒和老去的皮膚一起動的韻律,很有喜感。
早年外公還在的時候,生活很簡樸。一頓飯,常常是稀飯和鹽粒,或是配點醬油就可以了,紅軍時代留下來的吃飯習慣,后來生活小康了也一直沒改掉。變化最大的也只是稀飯和的配料變成了方便面里面的香辛料而已。市場經濟那么發達,香料配料那么多,外公對方便面香辛料如此情有獨鐘,我有點淚崩。
外婆一路走來,樸素習慣是帶著下來了,但是現代生活的影響在外婆身上更能彰顯,會和一家子出去旅游,會吃很多沒吃見過的東西,但是沉淀在骨子里面的習慣還是沒有變,就像煎一只魚就放幾粒鹽那么簡單。
臨走時,外婆硬是想要把一大碗黑豆塞給我們帶回家,說她自己一個人吃不完,讓我們帶給媽媽們吃,我們又是一番推脫,理由也說不上。慚愧很久,又盛情難卻,最后我們還是收下了黑豆。
開著小摩的在回家的路上,感慨萬千,下一次見到外婆又是一年后,那時,蒼老鋪滿臉,步履更加艱難,早市、耕地、貓腰做飯,熟悉的生活節奏,只是動作又慢了一圈罷了。
英語有個描述慢慢變老的詞,叫做是“aging”,外婆在aging,不知道哪一天會離開,出門在外的游子,真的應該常回家看看~
我 ,是一個會講故事的廚子
“卡咩是只羊”
每個食譜都有一個故事
第 133 篇美食
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系
Photo by 卡咩是只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