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照例復個盤,給自己這一周的寫作,做一個反饋。以便知道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在接下來的寫作中,調整好姿勢。
第一篇:
《當你因為事情太多而心急火燎的時候,不妨試試這三個方法》
靈感來源于蕭秋水教主的飯團。
那天,教主在飯團里寫文章,說自己“如何快速搞定日本簽證”的,并且回顧了拍登記照、寄快遞、快速辦理簽證等細節。
雖然我很可能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但“心急火燎”的時刻,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容易遇到的。
教主在自己的文章中總結了5個方法,我結合自身的經歷,只選取了其中3個深入思考。
所以,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是:別人的經歷+解決方案+自己的經歷+自己的總結。
總的來說,這只是一篇小小的思考,是我寫給教主的回復。
第二篇:
《在行、分答之后,果殼又推了一個新東西》
這篇文章是在麥當勞完成的。
作為一篇“體驗新產品”的文章,這篇比較單薄,主要是我第一次寫這樣的文章、以前沒有針對某項產品分享過自己的體驗,這算是一次挑戰吧!
其實我計劃會寫很長,后來發現,這需要經過長期而深度的體驗才行。所以只能選擇“小而美”,寫一篇短文應付一下。
后來被簡書某產品專欄收錄。哈哈!
第三篇:
《當焦慮來襲,我才發現自己的“自律”如此脆弱》
這是一篇反思。
靈感來自和“夏季的風”的聊天。因為我偶爾也因為“把自己逼得太緊”而放棄自律,卻又找不到解決辦法。那天,看見一位打卡群小伙伴的“自控力”也被透支了,而且情況和我很像——什么都不想做,覺得之前堅持的好像沒什么意義。
這感覺,就像你拼盡全力去追一列剛剛出站的火車、跑了很長一段路、最后還是只能喘著粗氣看著火車漸行漸遠。
每次都是“自控力”出狀況了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我特地反思了一下這種情況,避免下次再犯。
寫的還行。
第四篇:
《玩轉吉吉打卡群的正確姿勢》
蕭秋水教主在她的“飯團”里提到了一個話題:為什么在社群里面進步會更快?
針對社群,我做了一些思考。
但它并不是一篇優秀的“社群運營”類文章。因為,我小心翼翼避開了“運營”方面的內容,而是從自身的角度,去探究“打卡群到底能帶給我們什么”?
所以,運營的干貨里面沒有、用戶體驗也沒有,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內容寫得還算詳實,結構也還不錯,但缺乏深度、缺少干貨,甚至算不上“打卡攻略”。
第五、六篇:
《“天使會員”打卡群:你敢不敢用半年的時間,換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順著前一天的思考,繼續深入思考“天使會員”這個制度。
起初也是打算寫一篇“個人思考”,寫一寫這個群能夠帶給我什么樣的變化,然后完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就OK;但后來邊寫邊思考,加入了““天使會員”的三種玩法”,算是一段小小的攻略。
在完成了這些之后,又和“夏季的風”聊天,溝通了一些針對打卡群本身的想法。這是我第一次站在打卡群的“運營”角度去看問題,不再是“我們可以怎么玩”,而是“如果我是運營者、我會怎么玩?”“我將如何吸引大家加入、并且帶給他們收獲?”
看問題的角度變了,思考自然也就深了。
就深了一點點。要繼續寫出更深度的文章,我得讀一些社群運營的書、分析一些案例,最好加入到打卡群的管理中去。
真的到了那個時候,寫這樣的文章,豈不是水到渠成?
第七篇:
《端午節假期,一起來重溫這些經典電影吧》
這是之前跟“夏季的風”承諾的,推薦一些電影。
一開始,我列了很長的清單,包括幾部電影和幾部紀錄片。只是那天搞到很晚,沒時間寫了。
(端午節放假前任務很多)
我挺喜歡寫這樣的文章,雖然沒什么干貨。
以前我收藏過很多電影,那時候還是VCD播放器,一部電影要分兩張光盤,遇到《泰坦尼克號》這樣超過120分鐘的電影,還得分三段看。后來換成了DVD,再后來換成了AVI格式……
但沒有改變的,仍然是我對電影的熱愛。
我還在音像店工作過好幾年,經常為別人介紹優秀電影。寫這篇文章,讓我找到了當年的感覺,哈哈哈!
這一周,我寫的幾篇文章都是經過一番燒腦之后寫出來的。思考越深,靈感就越豐富(例如“天使會員”那一篇,因為字數太長、拆成兩篇了)。
但話說回來,我最喜歡的卻是推薦電影這篇文章。盡管沒什么干貨、寫得也倉促。
大概是因為“走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