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個假期不準備出行的,就想回爸媽那兒靜靜地躺幾天。買好去昆山爸媽那兒的車票后,上海大學同學群里突然有人冒泡說是有另外一個同學要來上海玩,問我要不要一起。想當初畢業的時候,來上海的同學那可是可以湊好幾桌麻將的,現在連一桌都湊不齊了啊。說了我去昆山了,順口提了一句大家要不要來昆山耍呢。哇哦,不承想,大家竟然真的來了,那就讓我盡盡地主之誼吧。
一直在他們面前吹噓我爸做的饅頭方圓十里無人能及,我媽做的飯菜飄香四溢金玉滿堂,第一站,就邀請大家來我父母的這個小饅頭店做客了。
來了三個同學,兩個陜西一個山東,飲食習慣基本都是以面食為主。就著我老媽炒的小菜,吃著我老爸做的饅頭,感覺我這個地主很夠格。
邀請大家吃了頓家常便飯后,我把老弟也派上了用場,當司機開車送我們去中國第一水鄉——周莊玩兒去。雖說我們四個人中三人都有駕照,但是畢竟不能拿其他同學的性命開玩笑,還是讓我老弟送大家去吧,畢竟要物盡其用嘛,哈哈。
這是我第二次來周莊,當年來的時候一直覺得以后肯定還會再來的,沒想到時隔不久我又來玩了。
對于周莊,沒來之前一直有個情結,這個情結應該源于趙麗宏的《周莊水韻》,很小的時候就想有朝一日能乘著揺櫓船,悠悠而行。我一直以為大家都學過這篇課文,后來才知道,他們仨上的都是人教版的課本,而我是語文版,原來我們的學生時代并不是那么的一樣。
和兩位張總一起出來玩過很多次了,倒是白老師自畢業后就再也沒有見過了。對于江南水鄉的景觀,我們仨多多少少習以為常了,白老師卻是很激動,一路上贊不絕口,相機的activity也一直沒有被kill過。
周莊算得上是我轉了這么多古鎮當中覺得最有韻味的一個,雖然去過的古鎮并不是很多,不能說她最好,但是,確實值得一觀。
周莊是江南六大古鎮中保存建筑最為完好的一個,在周莊,每隔幾米就會有一座橋,移步換景,水上有橋,橋下有水,橋承載了歷史,也記載了傳承。
我們去拜訪了沈廳和張廳。沈廳的金碧輝煌給我的感覺卻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落寞。這個可能和導游介紹的沈萬三個人經歷有關吧,總感覺沈廳不是在炫富,而是一種隱忍,一種在當時時代“士農工商”環境下商人被輕視的反抗。而張廳的感覺卻是“大隱隱于市”的超然。古樸典雅的家具,空靜明亮的后花園,還有“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獨一無二的風格,帶給人的是暢然。
下午一點多入的古鎮,不知不覺已在里面轉了一下午,燈光陸陸續續亮了起來,夜泊秦淮,別具一番風味。
雖然下午吃了萬三蹄,襪底酥,還嘗試了下榴蓮糕,但伴隨著夜幕的降臨,還是沒忍住去美食街點了個鐵板豆腐和涼粉,雖然算不上周莊的特產,但是圍坐在河畔,思緒飄散在搖曳的燈光中,和昔日同窗樂呵地吃著同一盤美食,卻也是超級開心的啊。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夜晚的周莊,靜謐,淡然,游客沒有白天來的多,很適合歲月靜好。我很喜歡這種時光緩緩的感覺,沒有城市的喧囂,不用考慮頭上的壓力,在這里可以放空自我,吃吃喝喝,賊爽。
晚上八點多的時候我們才離開古鎮,如果不是怕我們的司機也就是我老弟在外面等的著急,估計還得更晚。
同窗之情好像離了學校會顯得更加珍貴,每次和同學們一起,總會有些不同的感觸。九點多的時候到達我家附近,老弟放下大家就離開了,我們四個又去搓了一頓晚飯。果然很多話題都是從飯桌上開始,白天一個個精神奮亢,感覺陽光向上,飯桌上聊著聊著就聊開了,其實大家或多或少都背負著不小的壓力,當下的,未來的,確定的,不確定的,彼時才知道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挺不容易的,但是能和你們同學一場,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