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取自《非暴力溝通》第三章
【R:閱讀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是觀察。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非暴力溝通并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做任何評論。它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I:拆書家講解引導】?
表達過程中,尤其是在給對方提出建議或批評時,為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我們需要仔細觀察事實,并以陳述客觀事實作為溝通的核心內容,而不是陳述主觀評價。
為什么觀察并陳述客觀事實比主觀評價更有效呢?首先,我認為這更能表達說話者的善意,減少對聽眾造成的傷害。人們基于某一件或幾件事做出的評價并不一定是全面的,斷章取義且負面的評價輕則是彎曲事實,重則對對方的人生產生消極的影響。尖銳的評價就像尖刀,有可能會扎進對方心臟并成為致命一擊。最近熱議的一部電影《芳華》中的女主角何小萍因進入文工團第一天偷拿了室友的軍裝去拍照,被發現后,大家惡語相向,評價她是一個貪慕虛榮、且不配做軍人的人。室友們的負面評價,成為何小萍封閉自我,甚至后來精神分裂的重要原因。而這件事的全部經過呢?是女主角的父親含冤入獄,她擔心父親隨時可能離世等不到她領軍裝的那一天,為了盡早完成心愿給父親一些慰藉,她不得已穿了室友的軍裝拍照。自父親入獄后,她鮮少得到親人的關愛和照顧,形成了膽小、怕被責罵的性格,也才使得她不敢正面向室友開口。如果室友們沒有對女主角做如此尖銳的負面評價,或許她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和善意,說出自己的故事,或許她的人生也能被改寫。所以減少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是一種善良。
其次,觀察并陳述客觀事實的另一個好處是更能獲得對方的認可,從而達到溝通目的。描述觀察到的客觀情況只要是真實的,就無法被對方反駁,且能顯示說話者的客觀冷靜,使聽眾很容易跟著你的思路走,最終達到溝通的目的。
那怎樣才能養成陳述事實而非評論的習慣呢?首先,詳細了解事實和評論的區別。通過閱讀書籍、向他人請教等方法區分什么是事實什么是評論。第二,刻意練習。每天從上級、同事、家人、朋友中選取1-2個實驗的對象,在溝通過程中刻意運用描述事實的方式提出建議。第三步,總結回顧。每周對自己陳述事實的行為進行總結,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方法,比如用筆記錄下一次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闡述。當然不斷地積累和反復的練習能幫助我們最終養成良好的習慣。
【A1:聯系過往經驗】
生活中,我們往往習慣給出評價,而鮮少觀察并基于觀察陳述事實。
當我被父母或者長輩催婚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不要要求太高了,你自己條件很普通,差不多就可以了,感情是可以慢慢培養的”。聽了這樣的話,我一般都會很生氣,有時候甚至會和父母長輩爭論不休,最終不歡而散。
仔細想想,我和父母發生的矛盾就印證了原文說的人們聽到批評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要求太高”“你很一般”“差不多”顯然是評價,而非是事實的描述,我聽到的第一感覺就是反對,而如果父母具體描述“某某某學歷研究生,在某某局上班,有房有車,年齡剛好大你3歲,可是你還是覺得不合適”,至少我是聽了第一印象不是反駁,而是認可他們說的事實,然后耐心說明為什么覺得不合適,最終能形成一個好的談話氛圍。
所以我發現,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是很容易造成沖突的,用心觀察,且認真陳述觀察的事實,遠比給一個主觀的評價更能促進雙方的良好溝通,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減少對別人的主觀評價,多觀察并多闡述觀察到的客觀事實。
【A2:規劃今后運用】
我弟弟明年大學畢業,學校已經沒有課程了,他也沒有考研也沒有找工作,我決定今晚打電話勸勸他:
“你們學校大四已經沒有安排課程了,你學計算機專業的,你們同學應該有一部分已經找到工作在上班或者在準備考研的吧,最近看一篇文章說17年的就業率是40%多,據說明年更低。你專業成績排名一直在年級前十吧,今年考研時間是12月25日吧,你要是不準備考研就先去投簡歷試試唄,早一點面試積累經驗,可以感受下社會的氛圍和工作環境,我讀大四的時候很多提早出來上班的同學畢業后的工資比晚出來的人工資要高一些呢,畢竟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知道自己需要往哪些方面努力嘛。”
我認為不能因為他目前的行為就評價他是一個“不思進取、懶惰”的人,而是要先闡述客觀事實再逐步引導他找到近幾個月的生活重點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