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哈特.托爾的又一部力作《新世界靈性的覺醒》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
上大學之前,我覺得很焦躁,因為擔心上大學之后和眾多不確定因素、不與本身相似的因素會相沖突矛盾,后來我發現,真的是這樣。
上了大學之后,視野更加開闊了。我發現在這里,同學們好像掙脫了以往一直束縛著他們的東西,與其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掙脫,不如說是心理上的假裝忽視。大一生普遍開始瘋狂、迷茫,或者還有一些在追求,追求一種自己所喜悅的生活。這里所說的“喜悅”其實是真正意義上“滿足他人感”,比如周邊的人都用iphone了,我也應該用個吧,可以的話用iphone4s會更好一點,這樣別人才會覺得我也是這個群體的,這樣在別人看來我也是這個群體的人。這樣人家會覺得我真正“融入”其中。“廣告業界的人都非常了解,想要人們購買他們并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他們必須說服人們:這些東西會加強他們看待自己伙食如何被別人看待的良好的感覺,換句話說,就是為他們的自我感加分......這個產品是和一位名人有關聯.....在這里隱含的假設就是:買了這個產品之后,經由一些神奇的聯結行為,你會變得像他們一樣,伙食表面上的形象會看起來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多情況下,你買的不是那個產品,而是買一個‘身份認同的強化品’”。我想這就是我們通俗說的:虛榮心。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很顯而易見地反應出現在很多人的心態。很多人都是為別人而活,或者說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小我”而活,這個“我”是一個虛幻的自我,是潛意識里別人教于自己意識。比如小時候,媽媽教你說話的時候,愛用一些例子讓你記住自己的名字,“這是強強的玩具。”在這里,“強強的”這三個字教會了這個孩子兩個概念:一個是小孩子的名字是強強;另一個是附屬于強強的東西,就是強強這個孩子的所有品。當這個孩子的玩具而痛哭時,這個玩具就代表了內容了。“無論這個孩子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這個玩具是一個木頭做的動物還是復雜精密的電子產品,就失去它的痛苦來說,沒有任何差別。這個劇烈的痛苦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是在于這個詞:‘我的’,這就是結構性。無意識地、強迫性地借由與一個物件產生關聯,來強化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已經是在小我心智的結構中根深蒂固了”
我常常在思考為什么中國的孩子總是不能清楚地認識自我,或者說為什么中國人總是經常性的迷茫,現在看來,是跟一種傳統的教育有關。而今中國社會雖然較之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和變化,但是一種根本頑固的東西沒有改變,一個孩子一出生,其父母并不能真正知道該培養孩子什么,或者說該教這個孩子認識什么,因為以前,他們的父母也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現在身為父母的他們很多時候是在照著原來他們父母的一種套路在教育孩子,于是惡性循環。
不僅是教育,千百年來,中國這個農耕社會、這個封建社會給人一種根深蒂固的奴性,讓人們不會真正地解放自我,尋求真正心靈的需求。比如以前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的,現在錢包鼓了便會像餓狼一樣去消費去奢華地享受,在這種享受中,他們認為他們找到了自己,他們會說:“這他媽才是生活!”他認為以前帝王所享受的可能都沒自己享受的多,帝王有后宮三千佳麗,自己現在也可以包養2奶、3奶甚至更多,負責任的帝王要憂國憂民,自己還能貪污取締,圓滑一點便能享盡人間奢華,幸福的要升天。這種思想至今占社會價值取向的主流,以致于現在很多中學看重的是重點率、大學看重的是就業率,學生自己看重的是金錢的多少。因為他們覺得,似乎在這些物質之中或者在這些自己虛構的天堂里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那么基督教中所說的天堂是什么呢?《新世界靈性的覺醒》這本書里做出了解釋:“在這里說的“天”(天堂),并不是一個地點,它指的是意識的內在領域,它的意義是靈性而隱秘的(不是字面上的意思),這也是耶穌教誨的要義。”因此真正的天堂(幸福)是自我意識的覺醒,而不是靠名牌,靠豪宅名車這些虛幻物質的東西所獲得的短暫快感,因為這些短暫快感只能短時間滿足你的自身,時間久了,你又要去重新購置一些東西來填充自己空虛的心了。
一些大三、大四的師兄師姐或者已畢業的校友跟我說:“大一大二該玩的玩,該學的學,那些該考慮的就留到大三之后再考慮吧。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你所想的和你現在所想的完全不一樣了。”或許這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可能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會被生活的壓力所牽引,比如到了那個時候可能你的當務之急就是為自己的未來規劃一下方向或者是找個可以糊口的工作。這些東西在中國只有到了大二之后我們的學生才開始思考,因為在以往,他們并不需要太多地思考這些東西,他們只需要記住老師教的做題方法就可以了,對于自己的未來,或者說對于自己究竟需要些什么來充實自己的內心,他們從來不考慮,因為也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來,高考結束之前,因為身上的枷鎖依然還在。這就是導致了很多大學新生迷茫的原因。偶爾看了一部勵志的電影聽了一首勵志的歌曲,有些還沒完全喪失靈性的便有感而發痛哭流涕,并且在網絡這個宣泄地上感慨萬分卻始終無能為力。
最近國家一改往日追求GDP的做法,開始重視幸福感這個東西了,廣東很高興,因為廣東政府說,這東西我在國家還沒提出之前便開始提出建設“幸福廣東”了,可以說走在了中央的前列,也可是說以靈敏的嗅覺走在了全國前列。一時間提工資、建設保障房這些事都紅紅火火地干了起來,可是他們沒有抓住真正的環節,那就是人們靈性的覺醒。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滯后了多年的教育,一下子要讓這幾億愚昧的國人覺醒是不可能的,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大家都明白,可問題是,人們都覺得這個工程浩大沒有人愿意去開頭改變,因為這個工程比拆遷眾多難搞的釘子戶困難的多了。于是,中國人依舊在很多已經覺醒的看來是泥潭中掙扎,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而已。耶穌在被釘十字架的時候說:“不要怪罪他們,因為他們什么都不知道。”千百年前是這樣,現在仍是這樣。
或許有人會對我說:“你活得太理想化了,現實并不是那么理想。”是的,現實中很多人認清了殘酷的現實之后,想要追求一種相對美好的境界,但是當發現這種“相對的美好”都無法觸及時,便陷入了深深的苦悶之中。
我身邊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為什么日本的自殺率這么高,老一輩的人說,是因為日本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的感情細膩而敏感。你看日本人做的動漫就明白了。日本的動漫之所以在全世界所向披靡,是因為它抓住了許多人心里想要的東西,細膩地讓你不敢相信這是和你素不相識、遠在日本的漫畫家的作品,因為有時候你會誤認為,這是你自己內心的一種表達,只不過是動漫的形式而已。當你看《數碼暴龍》的時候,每當XX獸因為獲得感動或勇氣而超進化的時候,觀看者的心也隨著進化時的背景音樂而感動,以致于我們現在這一代很多人在聽到那熟悉的“進化曲”時,仍然會全身起雞皮疙瘩,因為心中的那份感動又被喚醒。說回日本人的情感細膩,沒錯,正式因為如此,日本的自殺率才那么高,同樣因為高失業率,要換在美國,自殺率就沒有那么高了。
當然說到自殺問題,又不得不再次提及現在的大學生。有人會說那些因為情傷想不開而自殺的大學生,總不是因為感情細膩而自殺的吧,很多這類人都是讀工科的學生,因為他們的思想發育的并不健全,他們從小老師、父母甚至是課本教材里從來沒有告訴他如何處理感情的問題,所以在他們心中那些函數概念、物理原理才是最重要的,這些所謂的愛情可以說是額外的東西了,這種額外的東西好像漸漸占據了他們內心,他們也只會感嘆這種叫“愛情”的東西的神奇,一旦他們失去了這種東西(失戀了),腦子里拼命搜素失去的原因,搜素不到的時候,又發現對離去的那個人產生了深深的依賴了,卻又無法挽回,所以只能自殺來脫離內心痛苦的掙扎了,更有激烈者是殺了那個甩掉他的女人。其實他們自己也不能探究出這個做的原因是什么,這就是人格、思想的不健全造成的,換句話說,就是以往從來沒有心靈覺醒。
這是很可怕的,這潭水看似平靜,其實水里波濤洶涌,一些看不清的淤泥、不知名的生物在水里上演著一場場誅死搏斗,扔一些小石子進去可能只是發出小小的聲音之后沉下去,或者只能打打水漂,若一旦有一塊大石塊被擲入水中,那不敢相信會驚起多少污垢。
世界末日究竟意味著什么,我想它在告訴我們:“該是覺醒的時候了。”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