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住非家”第一節學習小結
開始”心住非家”第一階段的學習.能開始學習即是進入一段好的旅程,對沿途風光無限期待.人就是這樣,總是不斷地從一個階段走入下一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美,我們所要做的是,心懷期待,珍惜并認真對待當下的事物,和共同前行的人.
書的引言里也有提到,大家能聚集在一起學習,是各種因緣的造就:信聞時處主眾,各項因素的際會.對這種際會,我時常提醒自己要保有珍惜感恩之心.
一.什么是“心住非家”
“心住非家”是一系列的叢書,是師父太湖山人圍繞著自己的修行之路,從佛祖的3000多部真經中提煉出來的,主要是”雜阿含經”.所謂家,是我們世人所心心念念,魂牽夢縈的地方.但正因為我執,我念,從這個”家”中也生出來了無限苦惱:離別苦,情感苦,生老苦,這等等,束縛了我們的身與心.
“非家”,就是要把自己生活的環境,以及自己的身心,都認清楚。即啟用元認知能力,從自己的五蘊,六處下手,明白自己的情緒從哪里來,煩惱從哪里來。這樣就不像被情緒或是慣性所擺布的木偶。通過學習和修行,你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來審視那個發脾氣,執著于貪嗔癡的我,那個被慣性所綁架的了你,并非是你自己。從而真正掌控自己命運和人生,而不是被大腦中所固有的那個我所控制。
所以師父在書特意提到:大家修行了一段時間后,有人說你開悟或是見法了,這只是別人說的。有沒有開悟或是見法,你自己應該清楚,判斷的依據是:你的煩惱止息沒有,貪嗔癡止息了沒有!不要因為別人講,你就相信了,學佛要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生死輪回負責。
二.學習“心住非家”的目的是什么
佛法的修學,并不是學習了幾十年還一片迷茫,還不受用,不能解決問題的。最好的學習佛法的方式,并不是那些玄而高的,而是理論聯系實際,用佛法來指導并解決我們在人世間修行所遇到的種種困惑和問題。從這種角度來講,佛法提供了一套思想體系,以及在這套思想體系下的方法論。
通過學習,我們要讓自己心中有“主”。主就是佛法的正知正見。有了主后,才能在心中建立起“解脫的法”,心中有法,心靈才能像個家,才有個家,有個溫馨的家,這樣才是真正的終極的家園。所以,這整個的學習將要層層迭進,步步深入的內容。
三.依法不依人
“心住非家”通過“雜阿含經”的學習,主要講解脫之法,從而引領我們走向解脫之道。第一堂課開篇就是”雜阿含經837經”--依法不依人。列舉了依人的五種過患者,這一篇其實已經是給了我們在生活的大環境時,自我管理的一個很重要的法則。不以物移,不由境轉,依法(法是具有不變性,普通性,本然性的世間規則)而行。世人皆有缺點,都有不足,可人所傳的法,是具有普通光輝的,不能因為傳法的人而左右了自己學法的初心。同樣,在和人相處時,人是常變幻的,如果依據人的變化而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心境,那只會讓自己處于被動,毫無招架的境地里。依法,依原則而行,可以讓既定的目標,不受外在的影響,被自己所控制,按自己心境的方向前行。
將法嵌入自己的腦海,成為自己大腦操作系統的一部分,是我們在學習原經過程中要反復刻意練習的內容。期待下一節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