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母親病了,打電話咨詢我,言語中滿是焦慮。
因為對醫學的認識真空,剛得知母親患病的消息時,全家人手足無措,慌亂不堪,沒有一個主心骨拿主意,原本按部就班的診療程序,在他們看來仿佛漫長的折磨。
朋友說話的語速很快,急切地想知道疾病的來龍去脈,我只能給予有限的解答,畢竟遠隔千里,沒有隔空探物的本領,所有的診斷都是猜測而來,不符合醫學的嚴謹性。為了安慰這位心急如焚的朋友,我的應答多了一些大事化小的腔調,叮囑她不要過于擔心,或許只是一場虛驚。
善意的謊言卻被現實的無情戳破,逐項檢查結果都指向不好的疾病。癌癥在老百姓心目中恐怕甚于洪水猛獸,我們總把得知癌癥的消息比作判死刑,最近幾年這樣的比喻聽得少了,大概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癥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早不如以前那樣令人恐懼了。不過,朋友的緊張、無助依然從電話那頭傳遞過來,我也感染上悲觀消極的情緒,心生愧疚,不能在關鍵時刻幫她一把。
朋友的不安還體現在對當地醫生的不信任,這也難怪,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今天,已經很難再建立良好的互信,雙方都在擔心對方會在什么地方“陰”自己一把,小心翼翼地說話,謹慎地做事,將每一次的情緒波動都當做不懷好意。醫生不能盡言病情,從不把話說圓說死,實在是保護自己的無奈之舉,而患者一方總不能從醫生那里得到明確的解答,常常領會、理解錯誤,把避重就輕的病情介紹看做是不負責任的態度。心中各懷著心事,整個診療過程充滿了警惕和懷疑的氣氛,但疾病還是要治下去的,又無法繞開醫患之間的接觸,于是,便微妙地僵持著這種尷尬的關系。
對于朋友的焦頭爛額,我表示十二分的理解,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檢查,各大醫院間的會診,本就讓人心神俱疲,醫生還玩弄一般人聽不懂的專業術語,朋友聽得云里霧里,有時醫生用不同的詞匯表達同一種的疾病,朋友誤解為不一樣的診斷,心里更為煩悶,以為母親的病很嚴重,每家醫院的診斷都不能統一,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了。
解釋起來破費功夫,因為她本就有了成見。我勸慰她,既然選擇了一家醫院,就要需相信做出的診斷和治療措施,積極配合。很難想象如果不懂醫療的家屬過多的參與治療過程,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倘若不相信這家醫院,完全可以換另一家,選擇醫院、選擇醫生就象挑選衣服的品牌,不一定每個品牌都適合你,但你可以選擇自己信賴的。
大醫院的醫生表現傲慢,這是從患者的視角得出的結論。而醫生卻很無辜,天天忙得連軸轉,還換不來患者家屬的一個信任。一個上午的門診要看近百個號,按上午3個小時計算,180分鐘為100名患者提供服務,平均在每人身上只能花費不到兩分鐘的時間,無怪乎朋友會抱怨,看門診時醫生懶得多說一句話。這是中國醫院的現狀,也是中國人從眾心理作梗,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大家都盲目地相信大醫院的診療水平,就連極為普通的感冒、腹瀉也要涌入大醫院就診,像極了“鹽荒”時搶鹽的心理,寧可擠破腦袋也要搶去一份并不一定最適合自己的服務。
醫療市場的混亂加重了患者及家屬的顧慮,朋友母親先后就診于當地醫院的腫瘤科和放療科,均表示可以積極治療,并都熱情地開具了住院書,腫瘤科以化療為主,放療科以放療為主。癌癥的治療,除手術外,化療、放療、生物治療等都要兼顧,不過一般有先后主次的之分,按照治療原則制定當前最為有效的方式,其它手段為輔助。而兩個不同科室爭搶同一個病人的舉動,只能是經濟利益的刺激驅使,模棱兩可的病人能收即收,能搶則搶,收了便有效益,不收就只能喝西北風,所以臨床科室的積極性大為提高,服務態度也有所提升。表面上看是難得的進步,實際卻無端地損害了病人的利益,有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和最有效的治療措施。
而造成醫患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缺陷,有監管的乏力,有文化的差異,更有媒體的推波助瀾,究竟怎樣恢復醫患之間的信任,是個大課題,是一個漫長的糾治過程,是每個人向往已久的和諧溫馨。
朋友第一次遇到這種無奈的事情,有點慌亂可以理解,關心則亂嘛!如果見多了醫療環境的復雜和不確定,也許會冷靜下來,客觀地對待醫生,理性地對待母親的病情,深入理解原本不熟悉的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