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啊”āáǎàa,幾乎不記得什么時候認識這個字的,但印象中這是能想到的最全的讀法。
然而,朋友的吐槽,“你知道嗎?'啊'有好幾種讀音,但就是不讀'a'!”顛覆了我對這個字的認知。
圖片來自《新編普通話水平測試教程》
圖片來自《新編普通話水平測試教程》
四級、六級、普通話水平測試輪番上陣,忽然發現都是語言類的,咱們的普通話是不是可以約等于英語的倫敦腔了。總覺得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可現如今這一場場的考試,似乎使其顯得越來越功利……
還記得小時候剛學拼音那會兒,平翹舌音,前后鼻音,總是會特別注重,像是硬生生地就是要強調一下。開始以普通話為交流的主要語言,也開始不怎么講家鄉話了,會有種羞怯感。
但漸漸地,那些平翹舌音和前后鼻音像是被時間一點一點地消磨掉了。在離家之后,也會開始懷念那股鄉音。少小羞之學“普通”,鄉音未改心態移。
“學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是不錯,因為語言的統一是我們的交流更方便,可是聽懂,能理解不就是交流的本質嗎?又何必去咬文嚼字呢。
百度百科說,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又何嘗不是一種方言呢。
感覺現在的小孩子會說方言的越來越少了,普通話的普及,似乎開始一點點地侵占方言的地位,在一代又一代中消減,不知最終會不會消亡。
各種語言獨有其獨特的地方,也有一代人亦或是幾代人獨特的記憶,誰也不比誰更優秀,誰也不比誰高級。
若說把語言比作一棵樹的樹干,那各種語系、語族、語支、語言、方言、土語等可以算是它的枝丫,枝繁而葉茂。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枝繁葉茂,不僅僅是大樹和語言,也會是言論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