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的這幾篇隨筆都是關于幸福的。
誰沒渴望過,特別地渴望過幸福呢?
有覺得獲得幸福極其艱難的,也有覺得幸??梢院苋菀椎诌_的,還有覺得幸福來得既不那么容易也沒那么艱難的,還有覺得幸福是個偽概念并不存于世間的。
到底,幸福是什么呀?
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
是你這個人,決定了你所謂的幸福。你是什么模樣,你的幸福就能長成什么模樣。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人的眼中,幸福也總是相似的。
第一篇文章是愛爾蘭人維廉·巴克萊的,題目就起作《幸?!?。這是他的書《花香滿徑》的開篇。
“幸福的生活有三個不可缺的因素:
一是有希望。
二是有事做。
三是能愛人?!?/p>
人們喜歡早晨、春天和小孩子,往往因為這幾者身上特別地蘊藏著鮮明的希望。
很多故事有一個這樣的結尾,對那個陰險殘暴的為惡者的最后懲罰不是死亡,而是永遠地剝奪了他的希望。
沒有希望的生活,就是生不如死的生活。
反過來講,最聰明的獎賞,就是給予希望吧。
一個人,可能被命運剝奪了許多東西,富足、安適、才能、工作、聰慧、精干等等能夠幫助人過上相對容易的生活的好東西,但只要命運沒拿走他的希望,他就不是命運的棄兒,說不準哪一個時日,他就緣著希望,從命運的大坑里挪將上來。
所謂后生可畏,可畏者,不是后生,而是后生身上隱匿流動的希望。
潘多拉的匣子里,只剩下的希望,神話的寓意不可謂不意味深長。
有事做。能理解這點的人一定不能是個懶惰的人。懶惰者視做事為痛苦,視無所事事、吃喝玩樂的安逸為快樂。但我們中的大多數,既不至于喜歡無所事事的安逸,又懼怕做事的艱苦,鎮日在兩者之間掙扎,比較痛苦。解脫之道,其實也別無妙法,只能硬著頭皮壯起膽子迎接那些事情,從第一下開始,一點點地做下去,挨過一陣子后,也就慢慢地從做事里咂出一點充實的樂趣了。
西西弗斯被諸神懲罰推石上山,巨石未至山頂便會滾落下來,推石的工作因此沒完沒了。這真是一個苦役,既無效,又無望。命運拋棄了西西弗斯。但是且慢,至少,國王陛下還有事可做,雖然是件他自己極端不想做的事。在他和他的事之間,他仍然有所選擇,選擇以奴隸的姿態臣服于奴役的辛苦之中,還是選擇以國王的姿態凌駕于工作的發現和創造之中。即對有事做的態度問題。國王畢竟是國王,在絕望與苦痛里消沉一陣之后,國王恢復了王者的氣度與尊嚴,既然命運已不可期,唯有期許自己對命運的態度。西西弗斯轉而認真欣賞自己推石之旅的力量之美。在國王心中,推石上山不再是苦難,而成為我能做到的一種幸福。諸神的處罰至此便失掉了處罰的意義,巨石不再滾落,國王扭轉了命運。
有事做。一者是有事情可做。二者是做事情的態度。
后者更為重要,尤其是當討厭的避之不及的事情撲面而來時,要積極主動地應對。既然躲不過,何妨笑著做?
能愛人。有的文章給翻譯成“有人愛”,大概是為了追求同前兩個因素語法一致的結果。這便是因文害義了。
有人愛。是現存的一種狀態。生命中有牽掛的人,有所附麗,有所意義。一個人,若是孤伶伶地存活于世間,總是讓人心懷憐憫,如果又臨老境,四顧無人,差不多等于是孤魂野鬼了,自然是不幸的人。
有人愛,其核心在于有人,但有人還是無人,自家往往說了不算。譯成有人愛,是將幸福之柄授予他者,弱化了己方的主觀能動性。
能愛人,則不然。將幸福的權柄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能愛人,意味著有熱情去愛,有意識去愛,有智慧去愛,有能力去愛。能愛人,其實并不容易,需要觀察、了解、學習、訓練。生命的成長過程,某種程度上就是能愛的過程。一個人的生命中葆有愛之源泉,生命之樹才能長青。年輕父母之育兒,已經拖家帶口的成年子女之于年老的父母親,親朋好友彼此相待,職場人處理工作,倘若心中有足夠多的愛,當下面臨的困境至少還可以解決掉一半。
把心的容量放的大一些,再大一些,心中有愛,生命會更柔軟,更堅韌。
第二篇文章是美國人麗莎·普蘭特的《幸福是什么》。
這位作者開宗明義:在我看來,幸福來源于‘簡單生活’。
簡單之于當下這個熱鬧繁麗的世界,認同并且操作起來已經具有相當的難度。所以,作者說,“‘簡單’意味著‘悠閑’,僅此而已。豐富的存款,如果你喜歡,那就不要失去,重要的是要做收支平衡,不要讓金錢給你帶來焦慮。”
困難的是,如今,恰恰是對金錢的追逐給一切人都帶來了或隱或顯的焦慮。甚至,當一個人不曾表現出對追逐金錢的熱情時,(當然,很多時候咱們以對工作的所謂執著隱藏起對金錢的熱烈態度,)他就有被另眼相待的可能。
在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生活,或主動或被動,反正咱們對于金錢的期許都遠遠超于目前的生存現狀,所以,咱們很多人因為這樣不滿意的狀態而感覺到不幸福或者不怎么幸福。
換言之,咱們終日忙忙碌碌,卻感受不到日子的有趣和有味。
這當然有虛度光陰之嫌。
作者主張,“關鍵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是我們是否愿意抑制媒體、商業向我們大力促銷的‘財富中心論’,是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發展生命的熱情、真實和意義?!薄坝媒疱X、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卻沒有覺察自己的內心在一天天地枯萎。”
美國是全球消費文明的“帶頭大哥”,身為美國人,作者真切感受到了光鮮亮麗的消費文明背面的灰蒙暗淡。
此刻,咱們還全力沖擊在消費文明的大道上。
看起來,這還真不僅僅是一條金燦燦的溜光大道。
老話講,錢是掙不完的,意思是當停則停。這句話咱們可以不必理會,因為尋常如咱們,根本還沒達到掙錢掙得說這句話的境界。
咱們真實的生活境地是,不管怎么努力,也沒怎么掙到錢,忙來忙去,最后還是糊口或者比糊口略強一分二分而已。
如此,咱們與富足舒適的生活無緣,難道與幸福也失之交臂了么?
當然不了。
咱們要從日常的平淡里搜求幸福啊。
一粥一飯,用心準備給在乎的人,便是幸福。大掃除一次,把臟亂歸整為干凈,也是歡喜。靈機一動修改了的PPT最后得到同事的肯定,大冷天和老人出門剛好打到出租車,客戶表達了真誠的感謝,今天孩子彈出的琴曲終于有點流暢了,凡此種種,咱們每個人,略略用心找找,還能發現不少細小的幸福啊。
咱們還可以通過創造豐富的內心世界來創造幸福。
任何外界的變幻,都可以投射到自己的心田當中。問題在于,你的心田喜歡、愿意什么樣的投射?
可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還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
倘若內心十足繁盛,甚至都不會留意外在是榮華還是煊赫。倘或內心足夠安寧,外面的喧囂也打擾不到你。
如何讓內心豐富安定?
最簡便易行的便是多讀書。
當因為幸福這事而茫然無措時,不妨從讀幾冊書開始。
第三篇文章叫《幸福的籃子》,俄羅斯人沃茲涅先斯卡婭所寫。
作者對幸福的理解就是點點滴滴的小確幸,關鍵在于作為主人公的自己要能夠用心尋找,用心體味。但是作者幾乎沒有任何道理的說教,她通過一個老太太給讀者講了一個簡單的故事,故事差不多連情節都不大有,但因為充滿想象力的細膩描述而讓讀者不由自主地進入情境并且自主延伸情境。
這是文字所具有的天然魅力。
俄羅斯人不愧是長于文學的民族。
第四篇文章也是美國人寫的,名字叫《什么是幸福》,作者約翰·西爾第。
作者顯然認為幸福需要通過艱苦的勞動和創造才能獲取。
“心力是關鍵。如果我們不以畢生精力面對困難,就無幸福可言?!?/p>
作者同時引用了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話作為同聲共鳴,“除了力所不能及之外,我們一生所得到的滿足感,取決于我們選擇何種高層度的困難。”
葉芝的話顯然帶有勇敢者的特點。但是我們也一定有這樣類似的生活體驗,一件事,如果我們付出的努力越多,獲得時的快樂也越多。
然而問題總是層出不窮,如果我們付出了極多的努力,并沒有獲得期望的那一個呢?是不是我們就不幸福了?
約翰這樣回答,“幸福從來都不是完整的東西,人類也沒有純美的境界。不管幸??赡苁瞧渌裁礀|西,它既不是擁有什么,也不是成為什么,而在于求取的過程。我們應牢記,先輩們宣布的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不是幸福而是對幸福的追求?!?/p>
如果我們真心實意地追求過什么,不管得失成敗,我們至少沒有辜負自己的夢想,沒有虛耗自己的生命,僅此而言,我們應該感到幸福。
一個下午,讀讀想想的,內心平和又歡喜,我的幸福沒有遠在天邊,而是恰在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