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部外國影片,里面有一個情節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因為不高興,就在地上撒潑打滾撕扯衣服,哭鬧了兩個多小時,期間她媽媽心平氣和地忙自己的事,沒有理會女兒。
我問自己:如果自己的孩子這樣鬧,我會怎么辦?趕緊滿足他哄他,不可能。但我絕對不會容忍他兩個多小時哭鬧,半小時是我的底線。
接下來那個美國媽媽的舉動更讓我吃驚。孩子哭累了,不哭了,她把孩子抱起來,撫摸著問孩子:為什么哭?是委屈,生氣,還是抱怨?為什么會這樣?……
正當我一頭霧水的時候,那個媽媽回答了同樣疑惑不解的家庭教師:當孩子心里不痛快的時候,他們有權利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想哭就讓她哭吧!發泄完了,自然會停下來。父母在事后,要耐心的引導她梳理情緒,以便孩子獲得經驗。以后如果遇到類似的情形,他們會逐漸減少鬧情緒的時間,這樣他們會慢慢學會和自己的情緒相處,控制自己的情緒……
原來是這樣啊!這一情節,一下子顛覆了我的認知!
習慣上,我們對待孩子的哭,有兩種態度:一種是不敢讓孩子哭,怕孩子哭得岔了氣,環了眼;一種是不許孩子哭,怕孩子懦弱無能。
不敢讓孩子哭的,“狡猾”的孩子學會了用“哭”要挾大人,變得越來越任性。
不想讓孩子哭的家長呢?不斷給孩子注入“有淚不輕彈”“和血吞牙不流淚”等理念,告訴孩子流淚就是懦弱。把堅強當做一種文化,一種高級追求,希望滲入孩子的骨髓,讓孩子變成一個獨立堅強人。為此不惜嚴加呵責。我就親眼見我的小表弟不屈不撓地哭,舅媽就把他關起來,結果他結巴了十幾年;我的朋友為了治孩子愛哭的毛病,不許孩子哭,命令他憋回去!結果孩子得了呃逆癥,至今沒治好。而更多的孩子,不再哭泣了,難道他們真的變得獨立堅強起來了嗎?
仔細想想,我覺得那個美國媽媽說得對:喜怒哀樂本來就是孩子們的正常情緒。我們只讓孩子笑,不讓孩子哭,正常嗎?這是在壓抑孩子的天性。變相地用自己的錯誤觀念綁架孩子。
在幼小的孩子眼里,大人是他們的全部,孩子們被迫收拾起眼淚,慢慢學會了迎合與逃避,變得不再柔軟,失去了真實的自我。他們在巨大的困惑與痛苦中,養成卑微懦弱的心理,當心中的累積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就會出現2016年喬任梁因抑郁而自殺的現象,一個時髦的名稱“堅強癥候群”出現了。
其實,教育應該培養兩種能力,一種是變得堅強起來,另一種是接受自己的脆弱。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不同心理狀態,做出適當的調整。大人要蹲下來,認真傾聽孩子,尊重他們權利訴求。而不是頤指氣使,強行修剪。
長大本是個脆弱的過程。如果放棄和拒絕脆弱,將會“過剛易折”。只有接受脆弱的人,在面對困難時反而更堅韌更勇敢更有力量。
更何況,科學家研究發現:情緒眼淚中有種化學物質,積累多了,就會引發心腦血管病,甚至出現心肌梗塞;而長期不哭,也容易得胃病。心理學家說:不會哭的孩子情商低!
孩子的世界很小,大人眼中微乎其微的小事,有可能關系到孩子一生成長,我們要小心呵護,要讓孩子心平氣和地成長!
孩子,以后想哭就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