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的日子,小區里的娃娃們都冒出來曬太陽了,一個個肉呼呼、胖墩墩的,很是可人。
有的剛學會走路,搖搖晃晃的,冷不丁一個屁股蹲兒坐地上;有的看見生人來了,趕緊躲到家人懷里;還有的會甜甜的送你一個呆萌的笑臉,讓人忍不住想抱過來親一口。
前兩天,林志穎微博上曬出帶仨兒子曬太陽的圖片,讓人看后心生羨慕。他一手牽著Kimi,一對雙胞胎胸前一個,嬰兒籃里手提一個,幸福感爆棚。
都說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更陽光,更有力量,對孩子的品格的形成,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其實不光是父親,母親在孩子幼年的時候更為重要,對于孩子安全依戀關系的建立,母親的地位無可替代。
有個小妹,八零后,倆寶媽。一次外出旅游認識她,當時她家小寶剛七個月,我很奇怪她怎么有時間跑出來玩,那么小的寶寶是最需要媽媽的時候,吃奶不說,七八天不見媽媽,對孩子來說,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見我不解,她說,姐,我家孩子不吃奶,一口奶都沒吃,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喝奶粉。我倆兒子都這樣。
啊?我驚訝極了,為什么啊?我媽媽怕我休息不好,坐月子的時候她就摟著孩子睡覺。現在大兒子七歲了,小的七個月,都歸我媽管,要不然我能有空出來。說著,很得意的樣子。
見我這么吃驚的樣子,她又接著說,姐,你不知道跟我一起生孩子的那些姐妹,她們都快累死了,白天晚上都睡不好覺,整天就是孩子,孩子,孩子的,你看我,恢復得多好。
我看了看她,的確是很好,身材好,因為睡眠充足,皮膚也很好。
我說你真“有福”啊,有個好媽媽。她說是啊是啊,我可不能整天埋到孩子堆里,煩死了。
我徹底無語了。不知是為她媽媽,還是為她自己。只負責生,不負責養,只顧自己清閑,把孩子全推給老人,這樣做母親,合適嗎?
嬰兒最初的情感依戀對象就是媽媽,他最需要的,是媽媽溫暖充滿奶香的懷抱,在和媽媽的互動過程中,小嬰兒的微笑、擁抱、咿呀學語、深情地對視,對寶寶身心的成長都是極好的,也有利于他長大后的社會情感發育,使他能對別人充滿愛心和信任。
如果在這一階段,沒有建立起足夠安全的依戀關系,就有可能影響孩子的社會情感發育,使其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對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
兒子一歲半的時候,單位派我去北京學習,因為機會難得,家人也很支持,想都沒想,我就去北京了。婆婆是非常慈愛,脾氣很溫和的老人,照顧孩子特別有耐心,比我強多了,兒子很親她,跟著她我也很放心。
空閑的時候我會打電話回家,兒子在電話里咿咿呀呀地叫媽媽,也不會說太多話,我問他,想不想媽媽啊,他就回答,想。
現在回想起來,這不是廢話嘛,平日里朝夕相處,突然之間媽媽不見了,他能不想嗎?但那時候總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不會記得。但真應了那句開玩笑的話,想得都想不起來了。
一個月后我回來了,到家的時候,正好婆婆抱著他在客廳坐著。我很興奮地說,寶寶,媽媽回來了。兒子很冷漠地看了我一眼,迅速把眼光轉向別處,完全無視我。
我急忙走上前,打算抱他,他卻使勁掙脫著不讓我抱。我說我是媽媽啊,你不記得了嗎?(后來才知道,小孩子的記憶很短的,超過一個星期不見,在他腦海里,就覺得這個人沒有了,慢慢就忘了)。
我很失落地坐在一旁看著他,他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我。我想,怎么能讓他想起來我呢?給他唱兒歌吧,于是把之前給他寫的兒歌翻出來唱。
“燕子燕子飛得低,螞蟻螞蟻搬家急,魚兒魚兒出水面,天空下起小雨滴”。
聽著聽著,兒子好像想起來了,慢慢地向我走過來。我緊緊地抱起他,在他的小臉兒上親了又親。
從那以后,除了家人一起外出,他從來不肯在別處睡覺,不管玩得多晚,他都非要回家睡,在自己的床上,用自己的枕頭。好像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媽媽不見了的狀況似的。
現在想想,那段媽媽突然不見了的經歷對他的影響是蠻大的,因為年齡太小,還沒有建立起足夠安全的依戀關系,他還不知道不見了的人還可以再回來,他會以為真的就沒有了,這會讓他非常焦慮和不安,通過鬧覺、食欲下降等外顯的形式表現出來。
大人往往不以為是媽媽離開造成的,只是覺得孩子不舒服而已。
所以現在我特別后悔在他那么小的時候出去那么久。記得有篇文章里,用三年換孩子一生的幸福,說的就是早期依戀關系對孩子的重要性。
草兒還會長,孩子的成長卻不能重來,放下手邊的事,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用心去陪伴他,像林志穎那樣,一家人多帶著孩子們出去曬曬太陽,給他充足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