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讀者從來都不看你新寫的文章,那可能說明他們是真的愛你。
我已經忘記是從哪里看到上面這句話了,但每當我寫的文章沒什么點擊率時,就會拿出這句話來自我安慰一下_。作為一個剛剛開始在簡書上寫一些東西的新人,我也時常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你的讀者(那些對你并不十分了解的人)到底會對你寫的什么東西感興趣呢?
著名用戶體驗設計師 Samuel Hulick 的話或許能夠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人們買的并不是產品,他們買的是一個更好的自己。 - Samuel Hulick
換句話說,你的讀者對你具體在寫些什么其實并不感興趣,他們只對你寫的東西能不能使他們感覺更好感興趣。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讓我們看看簡書上,最近一個月,那些點擊率最高的文章,它們的標題都是怎么寫的:
- 一個追求高效的學習者手機里裝有哪些APP?—— 閱讀:195942, 喜歡: 11527
- 百日逆襲!成為全能英文達人!—— 閱讀:22478, 喜歡: 2600
- 你不是不努力,你是太著急 —— 閱讀:42589, 喜歡: 2040
- 跑步改變了我的生活 —— 閱讀:39196, 喜歡: 2031
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文章,它們往往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標題。
嗯......
- 我裝上這些APP后,就能成為一個高效的學習者了。
- 我也努力個100天,就能成為全能英語達人,到時我看美劇就不用字幕了。
- 可能有一種不用太著急的努力方法能讓我成功?
- 我應該跑跑步,除了健康,或許還能遇到我的男神。
我們在這里不評判這些文章本身的優劣,單從它們所產生的效果(點擊率與喜歡數)來看,它們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而這其中的秘訣便是:有效地向讀者(用戶)展示了一條能使自己變得更優秀的捷徑。大家很愿意讀這些文章,因為我們覺得只要照著做了,就能取得文章中同樣的效果。
文章如此,產品亦是這樣:
由于興趣的原因,我參加或在網上觀看過不少新產品的發布會,有些令我映像深刻,而另一些則感覺乏味、無趣。出于職業習慣,我會拿這些發布會來作比較,發現:那些讓我感到興奮的發布會往往能讓人產生一種很強的帶入感,發布會一結束就急著想去購買這件產品,而反觀其他一些發布會則容易使人產生距離感,整個發布會像是在聽一堂無聊的講座。
在這些精彩的發布會中,我最喜歡的還數蘋果與Sony這兩家的新品發布會:
如果你也看過了這兩個公司最新的產品發布會視頻,便會發現,整場發布會中,他們只用很少的篇幅介紹產品的具體制造、工藝、性能等信息,反而是把最大的篇幅用于介紹運行在它們產品之上的那些優秀軟件。
蘋果的發布會介紹了大量iOS新操作系統的特性,以及在Apple Watch和新的iPad Pro上的各類新奇軟件,而Sony的發布會更是全場都由一個個精彩的游戲介紹串聯而成。要知道,他們介紹的很多軟件和游戲并不是蘋果或者Sony開發的,這佯做不是等于在為別的公司產品免費做廣告嗎?其實這兩家公司早就認識到:用戶購買你的產品(蘋果設備和PS4)并不是為了擁有一個性能有多么強大的設備,而是為了使用這些設備上的軟件,使自己的生活更完善,或者獲得更好的娛樂體驗。這才是人們購買你的產品的真正動力所在。
反觀國內一些產品發布會,仍然充斥著以自我為中心的內容:
- 我們使用了最新的 XXXX GUP、CPU、XXXX攝像頭……
- 我們經歷了XXXX小時的艱苦努力,我們實現了XXXX項功能改造……
- 我們采用了XXXX提供的,最棒、最先進的XXXX技術……
- 最后,我們忠心感謝XXXXX領導,和我們廣大的XXX粉們……..
整個發布會通篇都是“我們...”,唯獨缺少了“用戶,你可以...”,這樣的發布會很難引起用戶共鳴,更別說激起用戶的購買欲望了。或許我們也應該學學蘋果和Sony,少說點“我們”,多講講“你可以.....”。
最后我想用小時侯都玩過的“超級馬里歐”中的一個游戲場景來結束這篇文章:
“馬里歐(你的讀者或用戶)+ 火之花(你的文章或產品) = 可以丟火球的加強版馬里歐(讓你的讀者或用戶變得更好)”
請記住,你的文章或產品并不是真正賣點,而那個“使自己變得更強大的加強版馬里歐”才是你的讀者或用戶真正想要的。
稀土掘金聯合編輯:技匠,以上內容歡迎大家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如需轉載,請通過我的微信公眾號聯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