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性其實也是國民素質,儲安平《英人·法人·中國人》剖析強國與弱國的差距及國民性的不同,明確告知國民性是后天形成的,通過后天教育是可以改變的。并提出了幾種具體方式,如游戲(或指體育、培訓一類)、宗教和有規律的生活。其實這也是一種傳承,上繼梁啟超、嚴復(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并承續了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精神。
或許從現在看,當時改造國民性也有著急的一方面,在國力大弱的情況下,一比較自然認為外國什么都是好的,對異已文化有“文化想象”的一面,就象改革開放后也有許多“崇洋媚外”一樣。原來,伏爾泰、波維爾都曾對中國文化贊不絕口,甚至提出希望請中國人到歐洲幫助他們提高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