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的內容將再次回歸大東北。近來朋友圈彌漫著一股濃濃的東北藥丸的氣息,仿佛在東北呆著似乎只能慢慢等死。當然……還是沒那么慘的。我們今天的主題不是東北經濟,今天要說的是東北方言,全部內容將由一系列文章構成,文章縱然不是地地道道的學術文章,但在談及語言知識給大家帶來快樂的同時,也不會完全不顧及相關研究亂說一番,下面進入正題。
今天的主題是,摹擬詞,至于什么是摹擬詞呢,稍后再說。范偉曾經出演【馬大帥】這部電視劇,在里面出演了范德彪一角,其中范德彪的一句臺詞讓人記憶猶新,那就是【咔咔地】。想必提到這個,大家腦海里都會回憶起范德彪舉著雙手,氣勢洶洶,像那么回事兒一樣地情景,不免讓人啼笑皆非,但是我要問的是,這句幾乎所有東北人都認識的【咔咔地】在語言當中是什么?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咔咔地】這個詞屬于摹擬詞當中的擬態詞,當然摹擬詞還有很多種叫法,比如說象征詞,摹擬詞依據模擬的內容,可以分為擬聲詞和擬態詞,顧名思義,擬聲詞是對聲音的模仿,而擬態詞是對事物狀態的模仿。當然,很多具體的詞,并不可以非常準確地劃分為擬聲詞或者擬態詞。
摹擬詞可以說是東北話里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個部分,高頻率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東北人常常引以為傲的東北話,它的幽默,戲謔,形象,這種種的特點,都與摹擬詞分不開關系。
比如說【咔】可以表達木頭折斷的聲音。
“那根木頭咔一下子就折了。”
可以表達動作完成地十分利落、果斷。
“范德彪咔地給了馬大帥一拳。”
【咔咔地】和【咔】相比,可以表示動作的重復。
范德彪給馬大帥咔咔地一頓削(很有畫面感對吧)
眾所周知,摹擬詞的特點就是生動形象,那么什么叫做生動形象呢?用有的朋友的話來說就是,一說這個詞,我腦袋里就充滿了畫面感,而這便是摹擬詞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說,對于很多摹擬詞來說,相較于這些詞到底什么意思來講,我們對摹擬詞的使用,主要掌握的是兩點。我們要掌握一個摹擬詞,具體能和什么詞(主要是名詞和動詞)搭配,另一方面,摹擬詞的使用,伴隨著我們對聲音和畫面的聯想(當然可能還包括比如味道等其他特點)。
比如說擬聲詞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對人和各種動物聲音的模仿了。有時候我們說,【那邊兒的狼崽子嗚嗷一頓叫啊】。這里的【嗚嗷】,想必對于很多人來講,和狼的真實叫聲是比較相似的(當然實際不同語言對同一種動物叫聲的模仿是千差萬別的,所以當你學習外語的時候就不免想,太可怕了,他們語言里的狗原來那么叫……),另一方面【嗚嗷】這個詞還能引起我們對狼叫畫面的聯想。但是【嗚嗷】這個詞并不是僅僅修飾狼叫的。我們還可以說,【那邊兒那女的咋回事兒,嗚嗷地喊什么玩意兒】。坦誠地說,女人的喊叫聲和狼叫是有區別的,至于【嗚嗷】這個詞本身是否是從狼叫發展而來的也有待研究,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嗚嗷】搭配不同的修飾對象,表達著類似的【胡亂地喊叫】的聲音和狀態,同時,充滿著畫面感。
既然說到畫面感了,我隨便列舉一些例句,讓大家在追憶情懷地同時,感受東北話摹擬詞的無窮趣味。以下這些例子對于話者來講趣味橫生,生動形象,我們對其的掌握依靠于我們掌握這些詞時大腦里存儲的聯想。
快說呀,干啥玩意兒擱那兒吭哧癟肚地。
你這字兒寫地啊,破馬張飛地。
看你這頭發,嗆了嗆吃地。
那小狗我就碰它一下,這家伙嗷嗷一頓叫喚。
僅就我個人的了解,我認為東北方言的摹擬詞是談不上有準確的對應寫法的,是否有準確的漢字寫法,取決于是否有權威的詞典對其進行規范。但是縱然詞典對那些摹擬詞進行了寫法規范,也不意味著這些詞和相應的寫法究竟有什么關系,下面來簡單說一說,東北話摹擬詞和周邊語言的關系。
首先,在漢語里,摹擬詞不是東北話所獨有的,就像很多人都知道的,北京話也有豐富的摹擬詞,著名藝人大張偉在綜藝節目中就經常使用,而且北京話里的很多摹擬詞和東北話都是相似的。即使在規范普通話里,摹擬詞也是很多的。但是僅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講,在都說東北話的語境里,摹擬詞的使用頻率要高得多,而在不是同一地區的人盡量用普通話去溝通時,摹擬詞的使用頻率就要低得多。
比如說,下小雨了,在東北語境里我會說。
這小雨下得稀拉稀拉地。
而換成普通話,當然也可能是我的普通話不太過關,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說了。大概我可以說:
這小雨下得淅淅瀝瀝地。
其實兩個看起來很像的詞,【稀拉稀拉】很可能只是【淅瀝淅瀝】的方言音系變體。但是像后者那么說的話,怎么聽都有種別扭的感覺。
那么東北話里的摹擬詞都是漢語經過歷時性變化(語言隨著時間行進而發生演變)的產物么,或者說因為東北人生性幽默,發明了這么多的摹擬詞?后一個答案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因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語言本身或者語言當中的某一個部分,都不是單純的某個民族某個地區的人自己發明的,前一個答案也不是完全準確的,因為漢語在發展過程當中和許許多多的語言不停地發生著接觸關系,像我們熟悉的韓語、日語、蒙語,或者大家不太熟悉的滿語,再或者許多已經消失了的語言,都和漢語發生著諸多的接觸,這些接觸促進著每一個語言的發展,其中,就包括東北話的摹擬詞。
比如說上面舉過的小雨下地【稀拉稀拉】的這個例子,在韓語當中就有對應的:
?? ?? ????. 雨稀拉稀拉地下呢。
在滿語當中有對應的:
aga ser seme agambi
那么有的朋友會問,我們如何確定兩個或兩個以上語言里的這些摹擬詞有關系么?如何確定?當然我無法給出十分具體的答案,但是就像前文說過的,我們對摹擬詞的記憶,不是這個詞的具體意思(比如我如果問一個朋友,咔咔地是什么意思?那么多數時候他會告訴我這個詞具體可以怎么使用),而是具體的相關用例,或者說聯想。在對很多詞進行探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點。
像東北話的【稀拉稀拉】,普通話的【淅淅瀝瀝】,韓語的【??】,滿語的【ser ser】,這些詞在音系上有著相似性,同時又可以修飾同樣的對象,我們就可以說,這些詞存在借用或者同源的可能性。那么就可以認為,如果發音類似的摹擬詞,在不同語言或方言里可以修飾的共同對象更多,那么這兩個詞借用或同源的可能性就更高,比如上面說過的【咔咔地】。
樹干咔地一下子就折了【東北話】
而在清朝滿語詞典【御制增訂清文鑒】中,有一個詞是這樣解釋的:kas seme: kas kis seme holbofi gisurembi.翻譯過來就是kas kis地分離開。
kas kis的另一個解釋是:hahi hūdun i arbun.翻譯過來就是,果斷、快速的樣子。
而且實際上也出現過kas kis對樹干折斷進行修飾的例子,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兩個詞可能在歷史發展上存在關系,至于東北話和滿語進一步的其他關系,在后續文章中將會專門闡述。
日語韓語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摹擬詞,知名漫畫【海賊王】里面大多數惡魔果實的名字,就是用摹擬詞來命名的,樂隊生物股長的【さくら】歌詞的第一句就是さくら ひらひら 舞い降りて落ちて,這里的ひらひら呢,就是描述櫻花飄落的樣子。
我溫兒了哇啦給大家白話了半天,其實無非是我的一些非常簡單的想法。很多人熱愛東北方言,覺得它幽默風趣,生動形象,我希望我所寫的內容,能讓大家對這幽默風趣,生動形象的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文化,正如文化不分高低,語言也同樣,對語言的熱愛不僅僅在于自我的感受體會,更多地在于實際地對每一種語言的傳承,普通話的推廣是為了讓中國這個龐大國家體系的人與人之間能夠更順暢地交流溝通,而對方言以及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則是相應的每一個人對文化的擔當和奉獻。
參考文獻:
劉艷,【東北方言象聲詞研究】
鄒德文,【清代東北方言語音研究】、【御制增訂清文鑒】
胡增益,【新滿漢大詞典】、【???????】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