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物自在,各正性命。除了時光,沒有仇敵。
2.個人構念
每個人心中對于常識的定位和解讀,必然是迥然的。恰如這世事的種種,很多都是源自大家不理解彼此的立場而已。
其實每個靈魂都有著自我表達的深層渴求,只不過各自選取的方式不盡相同,追逐的問題不同罷了。
心理學家喬治.凱利:個人構念論。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個人構建自然也因人而異,帶著他的人格特征。每個人帶著自己制作的有色眼鏡在看待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
如果一個人常常覺得自己沒有選擇,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多半是因為,無論在書本中還是生活中,他的個人構念過于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彈性,在遇到不符個人構念或者與個人構念相沖突的事情時,往往手足無措,生活對他們而言,是一道判斷題,是對與錯的終極抉擇。
他們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對他而言,世間一切只有對錯是非,而沒有迂回和彈性。山即是山,水即是水,水火永遠不能相容。所以胡適曾明確表示,不承認有“絕對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我深以為然。
個人構念豐富的人,知道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和結果。生命雖然只有一次,但卻可以條條大路通羅馬,正確的答案不止一個。選擇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從來都是包含著抗爭、妥協和痛苦,這可能來自于世俗、觀念、父母乃至愛人,也可能來自于自己尚欠歷練和缺乏好奇的內心。
3.你我都分裂
每個人都在掩飾自己分裂的另一半,一定程度上,自我分裂幾乎無法控制。而令人惆悵的是,他們的憤怒和愉悅可能都是真的。
4.事實
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是,人心之卑劣,欲望之庸俗,永遠不會因為時代的更迭和主流意識的輪換而銷聲匿跡。約瑟夫.布羅茨基說,抗拒人心之庸俗的最好辦法就是懷疑的態度和良好的趣味。
5.感恩邊際效應
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6.人前有多獻媚,人后就有多惡毒。
讒夫似賢,美言似信,聽之者惑,觀之者冥。
諂媚者在不同的人面前,說不同人的壞話。他們照造謠生事的能力,絕對能秒殺一個歲月靜好的小清新。
7.社會病了
弗洛伊德說過,社會就是一個病源。人有病是因為社會病了,解鈴還須系鈴人,戾氣,尋根溯源,與整個社會結構的斯裂和失衡必然關聯。
在強權社會下,資源分配愈加不公,社會價值愈加偏向于歧視性,這一切都會緩慢而有力地撕裂一個人的靈魂,并最終扭曲個體的心智,并走向心理變態的境地。
戾氣就是這樣,撕裂并控制一個人的靈魂和理智,使原本的柔弱、善良和痛苦轉換為狷狂、嫉恨和針對弱者的殺繆。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攻擊性是生命受阻的結果。人,有自由生長,發揮其生命潛能,獲得社會認同和尊重的需要,一旦這種需要在某種層面遭受扼殺,甚至是反復扼殺,一個人就會積蓄并展示它的破壞性。暴力只不過是一個扭曲的內心對外界的自我報復。
8.謊言
當謊言跨越半個地球的時候,真相還在穿鞋。~馬克吐溫。
9.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龐勒在《烏合之眾》的理論中說,群體是非理性且不善思考的。
10.吃屎可以,但別上癮。
你有的選,你又不是嫁給了迪拜王子,吃屎可以,但別上癮。你應該思考這樣的男人帶給你的意義,而不是失去男人之后的損失。單身和換個男人,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如果你現在空虛寂寞了,微信一搖,不出500米,一定有素質男主動約你。
11.選擇
一個人所有的努力,不過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多一個選擇,很多時候感觸,一個人所有的不甘,不過是幽怨過往種種的那些無路可選。
每一個人的境遇境地不同,所謂看戲的可以嗑著瓜子,談笑風生,但在擂臺上的拳擊手,卻必須招招拼命。因為你身處擂臺,你不拼,別人就會要了你的命。你在擂臺上,還是在擂臺下?
12.行囊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更像一個探險者和一名打理行囊的管家。家長們應該做的是裝上正確的三觀、一顆勇敢的心和足夠好奇的眼睛。
13.精力
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應該抬頭思考,別只顧低頭狂奔。
14.永別
我相信,沒有一場永別可以感同身受,因為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什么是再也不見,什么是今生永別,什么是永失吾愛,什么又是追悔莫及。
永別就是,所有的這一切,即便是那些最細微和最日常不過的陪伴寒暄,永遠都不可能再一次重演了。
死亡通常是一連串毀滅的過程,本質上會使死者的人性崩解,在我見過的死亡中,有尊嚴的并不多。~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
所謂衰老,不過是一系列的喪失,年歲漸長,我們大抵都會經歷過幾次死亡和永別。
對于永別,我們誰也沒有做好準備,我能想到最好的方式,是我的親人,在談到我的死亡時,這樣表述:他走之前留給了我們最美好的回憶,她走之時,我們都陪在她的身邊。而我深深知道,這實在是極大的奢侈。
15.閱讀
所有的閱讀都是誤讀。正如被曲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我依然愿意相信,閱讀的本質是一個人主動尋找自我的過程。他選擇什么書,關注什么話題,思考什么問題,最終決定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在這其中,通過這些外在的學習和內向的思維建設,他不斷地完善并構建了自我價值和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
16.成長
一個人所謂的成長,不過就是自己的三觀不斷的被刷新乃至顛覆的過程,在這個不斷顛覆和不斷重建的過程中,常識一遍遍被確立,思維方式不斷深化,視覺不斷被拓寬。
所謂逐漸發現生活乃至生命的本質,無非就是將生活和生命的日常,逐漸陌生化再嘗試挑戰其“為什么”的過程。
17.過程
并不是我最終寫出了什么,而是思考和寫作的過程本身。這就是一場無止境的發現、尋覓、創造與呵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