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紹興便是這樣的一座城,因為魯迅,很多人從小便對這座充滿古韻與風雨的小城充滿了無限神往。
七月的尾巴,從一座城去往另一座城。
七月,我打紹興走過,七月的艷陽不艷,這座小小的寂寞的古城。
一說到紹興,腦海中就浮現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那一幕幕: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烏篷船……在我心中,這就是一個人的城,屬于魯迅先生的城。
三天之旅,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魯鎮”和“魯迅故里”這兩個景點。
魯迅故里是一處極具清末民初環境風貌的典型歷史街區……魯迅祖居、百草園、三味書屋等,古色古香,一如我想象中的景象。重建于周家新老臺門間之魯迅紀念館,規制莊重,風格協調。與之毗鄰的壽家臺門、朱家臺門、鄒家花園等古老宅第修葺一新,粉墻黛瓦,庭院規整,池臺掩映,亭榭錯落,皆具江南民居與園林情趣之勝。周圍眾多蘊含鄉土情韻的古建筑如咸亨酒店、土谷祠、恒濟當鋪、塔子橋亭、靜修庵等文化遺產,分列其間。坊里概貌依舊,區內街巷、小河、老樹、古井、石板路、石梁橋等,無一不是歷史文化的證物……
三味書屋,有著原始的味道。據魯迅在《朝花夕拾》一書中描述:“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想想這些文字,再看看三味書屋,果真是一個將已有一個多世紀的私塾學堂保存得十分完好,其房子、桌椅(包括魯迅少年時上課的桌椅亦按原位置擺放著)、匾額、抱聯等,大都是當年的原物原貌……看到這,我仿佛已經看到了魯迅在這穿梭,在這學習的場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