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曾經的新東方老師,如今的生涯規劃師,新精英生涯創始人。
他寫的《拆掉思維里的墻》,螞蟻私塾拆書課程我已完成,原書我正在閱讀中。
作為一本2010年誕生的書,我本來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看的,因為對于所有雞湯類的書我都抱有很大的偏見。
看了一周,我覺得此書在當時環境下,很有些超前意識,并且有很多觀點值得借鑒和思考,當然,也有個別我不能茍同之處。
總體:推薦。
一、長久的氣質,爆紅的標題
作為一本能被蔡書選出來做螞蟻私塾拆書課程的書,肯定有其經典之處。
百度介紹此書是一本“人生開竅手冊”: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學。
確實,每個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讓自己思考的部分,最有趣的是:
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看到神性,習慣心理暗示的可以看到心理學,想找工作的可以看到職業生涯規劃辦法,追求成功的人可以看到成功學……
當然,這也符合此書觀點:
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就如本書,有人讀后會淡淡一笑,有人會認真思考實踐。
文中有很多章節,提煉出來,都是現在爆紅的標題,比如:
【你的努力,只是感動了你自己】
有的人每天辛苦勞作卻收入甚微,如果有人給他們建議,他們會說:是的,但是我也沒辦法啊!我家就是這個條件,我不這么做,我還能怎么辦呢?……
依然改變不了他們的舊有模式:Yes-But。
這就是心智模式所造,不能意識到所處境地,不能有效改造自身行為。
我們都聽過選擇大于努力,不管這個說法是否正確,但在努力的同時,是否有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有哪些可以做的選擇呢?難道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NLP里提到,凡事至少有3種以上的解決辦法。
所以盲目的努力不代表結果,有方向的努力,才是要去致力的。
【懂了很多道理,為什么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懶:知道歸知道,就是不想做。
因為動力不足:一個大病初愈的人,一個健康無恙的人,都認為身體很重要,但哪一個的運動動機更強呢?
因為利益驅動不夠:每天早起一小時,就能得到一百萬,你還無法早起嗎?
因為能力不夠:能力是可以鍛煉的,比如你先開始跑步50米,慢慢加強,誰說你后面不能跑馬拉松呢?
【錢越來越多,為什么卻不快樂】
錢和快樂的相關度為0.25,也就是0.25以前,錢和快樂是正比關系,0.25以后,相關度就難說了。
這一現象叫做“金錢的邊際效應遞減”。
書中提到人應該有更高的志向,比如:成為一個有趣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等等。
越來越接近我們想成為的人,卻不可能完全成為,這樣我們一生都有路可走,充滿樂趣和發現。
二、思考的模式,行為的轉變
1、沉沒成本
看書后每天會在社群討論,也會和身邊的人討論。
“假如你有10元錢,做了投資,收入1元錢。那么你還繼續投資嗎?”
“我不投。”
“為什么?”
“因為我投了10元才賺1元,太不劃算了,虧大了!”
“如果這時候你發現投入10元錢,可以收入20元錢,你還投嗎?”
“投!”
所以,你發現了嗎?
我們做決定,往往是根據過往的經驗,但實際上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變化的情況和未來的收益!
如果按照我的過往思考模式,我可能不會再關注投資環境,而我投入的10元錢就是沉沒成本了。
2、相信的力量
“我們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師,給自己搭建了一個幻想世界,然后在現實中讓這個幻想慢慢實現”。
如果以前有人和我說:秘密,磁場,這些玄妙的東西,我都是嗤之以鼻的。
但經過此書的解釋,我總結了一下人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我相信→ 我實踐→ 我得到
我得到→ 我更相信→ 我更實踐
……
所以幸福的人總是幸福,因為他們心里有一套幸福的心理模式。
不幸的人也同樣。
而我們要做的是升級自己的心智模式,從無知無覺→后知后覺→當知當覺→先知先覺。
不斷修正不幸模式,樹立幸福模式。
前不久看過一個視頻,講的是36歲福建姑娘王雪卿,因為被對象拋棄,只身來到深山,簽下25年租約,將一個簡陋的山居小屋打造成公主城堡,自己縫制歐式長裙,拍攝世界名畫風格的照片,養了一群可愛的小動物。
她說,想把生活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她來自一個貧困家庭,沒有機會識字,好不容易戀愛了,卻被對方母親嫌棄而無緣婚姻。
她沒有自暴自棄,自學了拍照,衣服縫制,房屋修葺,并且由于爆紅網絡,開始有人到她的城堡來拍照和住宿,她有了額外的收入。
不管你是否認同,她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就是一種幸福。
3、杯子理論
書里提到一個例子,如果你手里拿著一杯水,下一步你要做的最優選擇是什么?
有人說,把水喝掉。
有人說,把杯子找個地方放下。
答案是:你要去哪里,和杯子有什么關系呢?
有個女生,高中的時候參加一個商業競賽,所在團隊取得中國賽區第三名的好成績,當時順利獲得加拿大某商學院的入學資格,同時還有獎學金。
但她放棄了這個機會。
因為她對商科并不特別感興趣,也不想未來往這個方向上發展。
后來她考上了墨爾本大學(世界30強),因為各種原因要延期一年才能入學,她又放棄了。
她不想浪費自己寶貴的求學時間。
最后她入學了澳大利亞另一所學院,讀完兩年,再堅持一年就能畢業,她忽然發現學校增設了教育專業!
校領導都勸她,如果你對教育有興趣,可以讀完現專業再說,因為轉專業又要讀4年,原來的專業又沒有證書可以拿。
但是她沒有同意,第二天就轉去了教育學專業,4年后她畢業了,順利成為當地一名在籍教師。
沒多久,澳大利亞教育系統改革,需要留學生提供各種超高要求的成績,她那幾個讀完其他專業再轉教育學的同學們,一個都沒能成為新政策頒布后的注冊教師。
這個女生叫做Aloe Tu,也是我們社群的同學。
每一個平凡人,都有權作主自己的人生,而杯子里哪怕是滿滿一杯水,你也不必逼自己喝掉。
無論擁有什么,你都可以隨時清零,重新出發。
就看,你敢不敢。
三、讀書有疑:
1.關于買房:
作者主張家境一般的年輕人,將金錢花在充實和提高自己身上,買房給年輕人負擔過重,反而浪費了大把青春。
這不是從買房投資的角度來看,只分析了幾年內2個年輕人的時間、金錢使用情況以及升遷情況。
但什么樣的人,才是人生贏家?很難界定。
家境一般還敢貸款買房,本身也是需要投資眼光和魄力的,而且敢這么做的人,就不會想辦法花時間和金錢來投資自己了嗎?
我覺得,不一定。
2.職業規劃
作者說,先樹立一個20年的夢想,再做一個不超過10年的理想,最后瞄準一個5年內能達到的目標,細分成3年的職業計劃。
時代變化太快了,很多新興職業顯現,所以拆書人蔡叔說,職業規劃主要是培養自己一種隨時適配環境的能力。
然而,我忽然有一個想法:
現有的職業規劃,是不是一種社會構建的謊言體系?為了維持社會整體工作秩序的穩定性。
因為有人問我,馬云做職業規劃嗎?
馬云做過秘書,搬運工人,英語老師,翻譯,賣過鮮花,銷售過醫藥……
我陷入了沉思。